9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开始讲究时尚。中小城市和国企大院也许还保持着80年代中期的朴素,但在北京,在政府招待所里,皮尔卡丹,路易威登和安利雅芳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务了。
能穿得起它们的多是大商人,但真正穿着他们的往往是商人二代或官员二代。起早贪黑赚取第一桶金的男人和女人,现在还舍不得奢侈消费。
由于是毛主任领进门的,这四个年轻人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1月15日中午,睡醒的人重新聚拢在三个屏幕前。
分钟划过18点03分。油价再次开始上涨。
3分钟后,朱恩波做出了决定:“再买50万桶。”
国储局的交易员像是打了鸡血似的忙碌了起来。他们要打电话给伦敦金融城的代理商,再通过期货交易市场挂单。手续称不上简便,但所有人的动作都很快。
他们忙起来以后,甚至顾不上苏城和大华实业的交易员了。
还是政策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向毛主任和他身边的年轻人们解说:“现在的油价是322美元,已经回到国储局入场时的价格了。也就是说,接下来上涨的,全是利润。”
“能有多少。”高个的年轻人眼神仍有些迷糊。在沙发上睡觉总不是那么舒服。
“322美元的石油,只要上涨40美分,就有1%以上的利润,如果加上10倍的杠杆,就有10%的利润。”助理研究员如数家珍,脸上还露出笑容来。
“上涨40美分就是从322到326美元是吗?”
“是。”
“是这个数字?”年轻人走到左边的屏幕跟前指了游一下,问:“现在是324吧。那就是要到328?”
助理研究员笑道:“不,324是因为刚涨了20美分。”
“刚涨了20美分?那就赚了5%?用了多长时间?”
“一刻钟吧。”另一个穿红衬衫的站在前面,看了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