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所的情况也很困难。”汤处长恨铁不成钢的瞪了吕所长一眼,竟是有些向苏城求情的意思。
苏城只是微笑,头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道:“扩张是合作,双方要是缺乏信任的话,以后也很难办。我看这样吧,我们愿意收纳一些826所的员工,他们可以来大华实业工作,我们开工资,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问题吧。”
826所和859所都是汤处长要包干的改制所,解决的好了,是他仕途上的亮点,解决的不好,就是污点了。
汤处长原本是希望规模更大的826所做基干,那样的话,自己大部分的工作压力就缓解了。
可惜,没有先沟通一下。
汤处长也来不及怪责826所的两个人,先和苏城争了两句,仍然被拒绝以后,才重新堆起笑容,道:“859所也好,他们也是做合成纤维的老研究所了。那这个分配……”
“给859所一年300万的研究经费。826所的研究员若是有项目的话,单独申请,但申请的前提条件是一致的。大华注资的项目,要得到全部的专利。”苏城轻飘飘的一句话,彻底打断了吕所长的幻想。
一年300万的经费,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至少能让研究所活下来。
苏城提出条件的时候,吕所长立刻有了待价而沽的念头,没想到却为859所做了嫁衣。
接下来,苏城和汤处长当着吕所长和严海斌的面,细谈起来。
大华实验室的碳纤维生产线,此时只是试运行阶段,要想将它的利用率最大化,就要增购一些瓶颈设备,例如离心机、抽芯机等等。
增购价值2000万美元的设备,差不多能将目前的生产线的产能提升5倍。达到月产50吨的水平。增购3000万美元的设备,则能达到每月100吨,每年1200吨的最经济产能。
这是因为总有一些必须的设备,它的最大产能是超标的。例如高炉,哪怕是每月生产100吨的碳纤维,它也游刃有余,远未到设计产能。但像是离心机这样的设备,哪怕是很大型的,也需要三四台,才能勉强完成月产百吨的目标。
试运行阶段,自然不会重复性的购买设备。但到了正式生产的时候,就免不了要计算生产成本了。
其实,就回报率而言,总价9000万美元的生产线,在不计算研发投入的情况下,一年期的回报率几乎就超过了100%,只要能持续销售三年,这个项目赚的钱不会比一个大型的工业综合体赚的少。
只不过,它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是很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