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页

他却是不知道,苏城一意孤行,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投入了多少,又有多少中国的石油研究人员,再次奋斗。

在场众人中,只有林永贵是淡定的。

早在88年的时候,他就接触过大华实业的三次采油技术。那个时候,大华实业用的还是3087聚丙烯酰胺,通过模仿国外的技术,将废油田从日产05吨,拉升到了日产4吨的水平,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当时的大华实业,还向国内卖出了总计60多台的聚合物驱设备,合同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以外,哈利伯顿还曾经出了几百万美元,购买了大华该技术的使用权,为期十年。

当时,林永贵确实觉得很厉害。

然而,中国的技术开发,一向是阶段性的。通常来说,所谓的得到了“阶段性成果”的意思,就是在说:后面不好做了,我们重新抄一种外国技术吧。

3086聚丙烯酰胺本身,就是重复国外的技术成果。大华的聚合物驱设备,尽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要是没有成本低廉的因素在,也卖不出那份大合同。

而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往下做,可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前人走过的路,哪怕是崎岖小路,最多是小心一点,费力一点也就罢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那就是探险了,是会花更多的钱,得到更少的成果,甚至可能摔死人的。

林永贵以自己的经验来想,大华实业从88年到93年的五年时间里,做的最多的恐怕也就是跟踪研究吧。否则,何必等五年时间,才把三次采油的技术拿出来?

说不定,就是等国外研究有进展了,再抢时间差,弄一个国际领先的技术。

这种事儿,他也不是没有见过。

在国外一个项目几百上千万美元投入,国内一个项目几十上百万人民币投入的状态下,能做好跟踪研究的研究员,那都称得上大拿了。

这就相当于用500块人民币,山寨出了500美元的手机。不光功能是一模一样的,推出时间还相差无几。这种人物,也的确算得上是大拿了。

但是,如今的林永贵,对于05吨变4吨的技术,已经不感兴趣了。

毕竟,88年的中国极度渴求外汇,对于能够出口创汇的原油,能够增加一桶是一桶,甚至不考虑成本问题,尤其是人民币成本,完全都是无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