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仆从军和俘虏军的人数增多的话,那他们每个人就都得均出手中的一点利益去分给别人,这样的话,他们面临的竞争会更大,能得到的好处会更少。
故而,仆从军和俘虏军都很排斥俘虏,他们更排斥公孙续和其他将领从俘虏中挑选勇士扩充编制。
最重要的是,这些俘虏身上都有着鲜明的鲜卑游牧部落的色彩,仆从军和俘虏军基本都是匈奴部落已经接近匈奴部落的牧民,他们跟鲜卑牧民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故而,相对比较团结的仆从军和俘虏军都不喜欢这四千多俘虏,有这些俘虏在,仆从军和俘虏军就有被取代的可能。很多仆从军和俘虏军将士心里都清楚,他们现在的地位还是很尴尬的,如果他们起的作用不能让公孙续满意,亦或者公孙续觉得有人可以取代他们的位置,并且索要的好处会更少,那他们就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也是公孙续的一招妙棋,别看他现在还算厚待仆从军和俘虏军,这两支军队的地位现在还是远远比不上北疆军的,不过呢,要想马儿快快跑,就得常给马儿喂喂草,同时,公孙续还让这些马儿明白,他们,只有对北疆军忠心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第363章 会师西方(一)
纯粹由四万多战士组成的部落可是相当恐怖的,人人善战,个个纵马,就算是草原上的大型部落都不敢招惹。如果说这样的部落中的战士全是百战老兵的话,恐怕其他部落听到这样的部落的名号都会躲的远远的。
此时,公孙续率领的这支部队就是这样一支恐怖部落的存在。经历过上次对阵鲜卑盟军之后,公孙续现在做事可谓是心狠手辣了,但凡是哪个部落稍微怠慢了自己派去的使者,公孙续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率兵攻击。
如此强势的态度,就算是当年匈奴和鲜卑最为强盛的时候都不敢这么做。北疆军的霸道,实在是让那些生活在草原的游牧部落胆寒,他们也必须做出选择。
巡视多天后,附近部落相继送来降表表示愿意臣服,但他们都希望能呆在自己目前的领地上,至于理由嘛,倒也说得过去,这些部落好不容易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地盘,再加上那里水草丰美,环境宜人,他们都舍不得迁徙。
就算那些小部落没有占到最好的草原,但是他们现在的地理位置肯定远离纷争,这有利于他们繁衍生息。对于这些部落阴奉阳违的行为,公孙续暂时选择了忍让。
就目前而言,北疆军表现出来的乃是强势的霸道,这固然能让那些有歪心思的部落胆寒不敢闹事,但最终取到的效果也就是威压住了其他部落,让他们暂时臣服于自己的武力之下,至于所谓的真心归附,这些部落现在肯定是做不到的。
毕竟他们的利益还没有跟北疆军的利益完全挂钩,这件事情也是急不得的。公孙续也有了大致计划,等草原这边彻底安定后,他肯定是要鼓励中原和草原这边通商。
只要贸易能够进行起来,不仅中原和草原两地各取所需,卡在中间的北疆军将会获取最大的利益。有关于这件事情,公孙续还没有跟任何人详细交流过,很懂时候,公孙续的许多想法算是有点超前,一般不是被误解就是很难让别人相信。
整个大汉朝都还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再加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文化的影响,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如果公孙续以堂堂大汉大将军的身份去引导南北通商的话,恐怕会遭到不少守旧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反对。
但公孙续明白其中的好处,他之所以打算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恢复北疆的生产,更多的还是想打好北疆的基础,等到通商带来的利益足够让南北的势力上心的时候,公孙续就能扼住南北势力的咽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