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

唐醉[校对版] 唐远 2149 字 2022-10-20

根本没想到武则天会这么直接地和他说这样话的陈易大吃一惊,怔在了那里,不可置信地看着武则天。而这时武则天已经转过身去,袅袅婷婷地走回到了殿上,只留下陈易一人在那里目瞪口呆!

第203章 本宫希望你今晚还有更好的表现

与武则天说着一些闲话,一道吃了早饭后,李治也起身了。

李治起身后,陈易可不敢太随便,很恭敬地退到一边,站到该他站的地方去。

李治精神还算不错,在用了早膳后和武则天讨论了一会朝事,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政事及朝中一些人事任免事项说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说起高丽的事。

说起高丽事后,武则天也唤陈易过去了。

在听了李治和武则天说了一会关于高丽的事后,陈易也大概明白了,朝中关于是否要讨论高丽的事已经争论了很多时候,现在意见日趋统一,主战派占了上风。

而主战派是以司空、英国公李绩为首,其他一力主张讨伐高丽的还有位列政事堂的司戎太常伯(即兵部尚书)姜恪,镇守青海、前些日子回长安休养的邢国公苏定方,右相刘祥道,司元太常伯阎立本等朝中实力派大臣,这些人威望非常高,而反对的大臣数量并不多,威望根本不能和这些人比,那些在主战、主和间摇摆的大臣们,看到朝中风向后,知道出兵讨伐高丽将成定局,纷纷表态支持出兵。

这段时间上呈到九成宫,要求朝廷举兵讨伐高丽的奏本不少,在长安代为监国的太子李弘,也写了奏本,请求皇帝和皇后同意,发兵讨伐高丽。

李治和武则天外出避暑,由太子李弘代为监国,与朝中大臣一道处理国事,但那些关系重大的朝事,他是不敢处置的,就如是否要发兵讨伐高丽。这等重大的事必须要由李治和武则天决定,并通过朝议。李弘不能决定,但他以私递奏本的形式表态了自己的观点,他是支持讨伐高丽的。

李弘是个聪明人,知道在一些事上适当表示自己的观点,是可以得父皇和母后另眼相看的!

只不过李治和武则天还在这件事上犹豫,严格来说应该是李治还没最后拿定主意,武则天在听了陈易一番说明,及李绩、姜恪等人的奏禀后,已经下了决心,但因长期患病,变了心态的李治,在决定重大事情时候,越加犹豫不决,很难在短时间内下决定。

其他朝事,武则天大部都可以代他下决定,但关乎军事的事,她可没这个魄力,因此这件事上,必须李治最终同意,并再召集朝中所有重臣,朝议通过,并提交政事堂过会,才可以最终成决定。

武则天知道她不能以强硬姿态在这件事上说服李治,因为以前多次的军事行动,她是阻扰者,李治当皇帝后,大唐有多次的军事行动,大部时候她都是对战事持否定态度的,或者说消极对待,持保留意见,只因她对军事完全是外行。

这是女人天生的弱项,即使努力想改变,也没办法变好的。以前时候,她在听取李绩等将领关于军事汇报时,都会听的一头雾水。而比较例外的是,陈易这次和她说关于高丽的事,她却认真听进去了。这样的结果可能与陈易这个人本身有关系,武则天对他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

还有,陈易在叙说这件事的时候,方式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说话的内容也是通俗易懂,让她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关键,用兵方面的关键!以往时候看奏本,听大臣们奏言,那些人起争论,一大堆地理名说起来时常让她犯糊涂,甚至到了越了解多情况越弄不明白事儿。正是陈易数次的说明,让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觉得以往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都觉得有条理起来了,并因此和李治多次讨论关于高丽之事,只是李治还没在这件事上最终表态,她也没逼问李治的最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