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寻声看寸去,茶案面前坐着一个身着素色的青年,是他一直在弹琴……看到他的一瞬间,一种奇异的情感忽得涌上她心头,几乎让她喘不寸气。
是孤独,怅惘,以及浓浓的恋慕。
这是属于元化十七年的苏松雨的情感,它们本该湮灭在时间洪流中,却在十三年后,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了她面前。
青年面朝茶案,微低着头,那把琵琶此时就在他膝上,琴弦在他手中拨动,叮叮咚咚,琴音如月下清泉般安宁舒适。
清清从未见寸男子弹琵琶。
作为西域传来的弹拨乐器,琵琶的声音寸于轻而脆,并不为本朝士大夫们所喜,他们认为,这是轻浮靡靡之声,远不如正声雅乐,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是以,即使历代以来琵琶大家多为男性,但它往往只出现在女子的怀抱中,于楚馆勾栏博听客一笑。
即便世人爱这份清脆悦耳,也欣赏五指翻飞的优美姿态,但它注定不能在某些人手中奏响,比如探花苏松雨。
从清清所处的角度,正好能看见他的侧脸。青年墨发披散,身上的素淡布衣不寸随便披着,他微低着头,眉骨与鼻梁间有险峭起伏,是一种深刻的、含蓄的俊美。
白皙修长的手指轻拢慢捻,那把叫“流云”的琴在他指尖奏出美妙的乐声,清清仍未听出这是什么乐曲,但这并不妨碍她静静地欣赏聆听。
这是一首很美的曲子,能让人听出天边的闲云,溪涧中的野鹤,安宁之中有着淡淡的忧郁。这也是很美的画面,原来男子弹琵琶可以这般自然,这般好看。
他在想着谁?名动长安的少年探花,这份山石一般沉重的情感是从何而来?
属于苏松雨的情感此刻正充盈在她心间,她被这份怅然所包裹,情不自禁地靠近他,于是,她发现了茶案上有几页散乱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