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页

新明史[校对版] 闪烁 2620 字 2022-10-21

猛烈的爆炸声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当黎明的曙光出现的时候,陆战队终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陈家的宝藏就埋在城堡中央建筑物的下面,而且在距离地面五仗多的地下,如果不是爆破发现了地道的话,恐怕谁也无法早到了处宝藏!

袁晨皓自然是喜出望外,当成堆的宝物,难以计数的金银被送到旗舰上来的时候,他笑得都合不拢嘴了,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舰队的每一名官兵都发财了!

“将军,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占领城堡吗?”

袁晨皓一愣,将一块极品翡翠放了下来。“占领城堡做什么?让部队都撤回来,过两天,其他华侨家族的军队就要到了,让他们来占领吧,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另外,找会计来,计算一下这批财宝的价值,然后算好官兵应得的份量。还有,别忘记派人去禀报皇上,把上交国库的那一份送回去!”

“是!”军官也笑了起来,他们打仗的目的是为帝国服务,如果能够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话,那当然更好了!

袁晨皓也是高兴异常,这场仗没有白打,而且伤亡也不大,完全是笔划算的买卖。当然,这对于后一步赶到的那些华侨武装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三个华侨家族肯出兵攻打泗水,一部分原因就是泗水城里有一批数额巨大的宝藏。当然,他们在知道宝藏被明军抢走了之后,也只能叹息自己来晚了一步,不过,占领泗水城,控制这里的其他华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利益丰厚的买卖。至于两个土著王国的军队,连进入泗水城堡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城外对付一下逃窜出去的那些陈家的武装人员了!

第三十三节 百王大会

朱祁钰并不关心袁晨皓那边的进展,或者说,他没有时间来关心袁晨皓的行动。在摆平了华侨各大家族,订下了成立华人共和国的事情之后,朱祁钰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亲自去处理,这就是南洋那些土著王国!

南洋的混乱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华侨内部的混乱,另外就是土著王国之间的混乱局面!因为南洋是有大大小小上千个岛屿组成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南洋的国家不可能如同中原一样,在上千年前就完成了统一。南洋是完全处于分裂状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有上百个,有的国家仅仅就一个小岛,数千人而已!当然,其中有军队,且实力强大的国家也就十多个而已,其中不少本来就是明帝国的番国,特别是在整个半岛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明帝国的番国与附属国。这些国家,给朱祁钰带来了新的麻烦!

要成立华人共和国,自然需要得到周围国家的认可,同时还需要树立明帝国在这些国家的威望。虽然,明帝国通过战胜红夷,已经树立起了威望,不过这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对朱祁钰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南洋是帝国的生存根本,比起日本来说,南洋更有发展潜力,资源也更为丰富,怎么利用南洋,这成了朱祁钰最关心的事情。当时,他想到的办法也不复杂,即正式承认这些国家的番国地位,并且通过册封其国王,让大明成为南洋诸国的宗主国,达到控制南洋的目的!

显然,朱祁钰在华侨以及地区番国之间是一道平衡的杠杆,而起到平衡作用的就是大明对这些国家的支持。在大明的实力无人能及的情况之下,大明的决策,就将完全影响到地区势力的平衡。通过华侨,各个地区番国之间,以及华侨共和国与这些番国之前的矛盾来达到制衡的目的,这就是朱祁钰的统治南洋,利用南洋的办法。一种不需要大明动用多少兵力,又可以达到目的的手段!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朱祁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请十多个主要的土著王国的国王到狮城来,当然,他也为这些国王准备了帝王一级的招待宴会。那些土著国王是不能不来的,陈家的下场是摆在那里的,这个大明皇帝心狠手辣,就连不听从他的大明子民都会下狠心打击,如果土著王国敢于与大明作对的话,恐怕要不了几日,大明的舰队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城市外面了!

这些国王在来到狮城之前,基本上都已经先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至少确定了接班人,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场鸿门宴。几十年,几百年来,华侨在南洋都是受压迫,受打击的对象,现在大明的皇帝率军打了过来,显然是来找他们麻烦的!不过,当他们乘船到达了狮城的时候,都大吃一惊,迎接他们的不是荷枪实弹的帝国军队,而是彬彬有礼的仪仗队,以及侍卫,还有满面春风的帝国皇帝!

“各位,很欢迎你们来到狮城,请!”朱祁钰亲自到码头来迎接了这批国王,“南洋各国,时代与中原,大明交好。虽然,之前我们之间有过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朕相信,这都是过去的事情。而我们更应该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更美好的未来,是不是?”

见到朱祁钰如此客气,几个国王松了口气,也许事情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糟糕,至少,明军在控制了勃泥国的都城之后,就没有搞什么血腥报复,看来,这次,大明皇帝请他们到狮城来,确实是好意,而不是恶意!

“这几日,还要委屈各位了。狮城还在重建之中,百废待兴,所以,各位只能暂时住在别馆之中了。这里,肯定比不上你们的王宫那么舒服,不过,为了我们今后的利益,相信各位殿下都会暂时委屈一下吧!”朱祁钰将几个国王领到了别馆外面,“过几日,朕将设宴款待各位,到时候,请各位殿下务必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