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页

其中白银直接转存入四海银行,银行再直接给公司开出各地通兑的银票,公司再用这些银票交给各地的分部商站采购各种大明产货物,以及收购从南洋贩入的胡椒、香料等货物。

刘钧则让银行把收到的白银融化再加铜铸造成银元,用于银票以及银元券的兑换。这段时间里,刘钧也让四海银元放贷出去大批借款,这些借款都是用银行在各地利用利息吸引储户存储的存款部份。

刘钧给四海银行制定了一个存贷比率,借款总额不超过存款的四成,而且银行的借款基本上是商业贷款,给的是那些实力比较厚的商行和商人,利息也较高,回报率丰厚。

而同时,刘钧却又还让银行印刷银元券,虽然刘钧让银行对外号称是每元银元券,随时可以在银行兑换一元银元,但实际上,刘钧是在超发银元券,每一元银元储备,刘钧就印刷两元银元券。

通过这种方式,刘钧正在迅速的吞钱。刘钧知道,只要银元券能够随时兑换,那么百姓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使用银元券,而不会经常去兑换成份量更重,携带不方便的银元。就和有更大面额的银票一样,银票本来是相当于一张银行存款单,随时兑换出存款,可多数时候,因为四海银行的信用以及方便,大家更习惯于直接把银票当成货币来支付和携带储存。

正因为在这种情况,储户越多,存款越多,那么刘钧可心拿来放贷的钱越多。同样道理,刘钧的资本越多,他的准备金越足,那么他能超发的银元券越多,百姓不可能同时都来取款,也不可能同时都要求兑换手上的银元券。

只要规模越大,那么发生挤兑的风险就越小。

用别人的钱来赚钱,用一块钱变成两块钱甚至更多钱,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不过要想玩这种手段,除了得有足够的金融头脑外,还得有足够的实力,经济方面的,也有地位方面的,要不然,这样的一头奶牛,谁都想要抢夺的。

刘钧认为自己虽然比较急进了一些,但考虑到如今的时代,正是大明的末代,他又有了皇帝非同一般的信任,以及地位,急进一些冒险一些也是可以的。

三月的时候,大明东印度公司、四海银行、江南钱庄、台湾开发公司等各方面都发展良好。而北洋水师,炮兵旅等也越发的提升进步了。

就在皇帝已经开始催促他准备出征的时候,南洋那边终于有了反应了。

就如刘钧预料过的那样,不管西班牙也好、荷兰也罢、英国、葡萄牙也好,当他们在中国吃了一个大亏后,他们并没有急匆匆的要挥师北上报仇。

正如这些时日刘钧从他手下的那些欧洲雇佣兵和顾问们那里了解到的一样,其实眼下的欧洲早乱成了一团,眼下正是欧洲的大混战时期,由德意志的内战,已经渐演变成欧洲的宗教大战,以神圣罗马皇帝和天主教诸侯为首的一边,联合西班牙,有教皇和波兰的支持,跟以德意志新教诸侯一边开打,他们联合丹麦、瑞典、法国,得到英国、荷兰、俄国支持,组成新教联盟,双方打的是不可开交。

打了二十年之后,这场大战已经进入了全欧洲的混战时期,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这场大战打到现在,神圣罗马皇帝和西班牙一方连续几个阶段大战都最后取得胜利,但他们却已经是消耗了太多实力在这场烂仗里了,老牌的神圣罗马和西班牙注定会支撑不住,而法国、荷兰、瑞典这几个国家,正在这场大混战中逐渐崭露霸主的威势。

刘钧的好多佣兵如尼古拉斯等都是德国人,内战把他们的家园打没了,这些人最终远离家乡,到了东方来冒险。

正是因为这场大乱战,荷兰人才得以从西班牙中独立出来,而后来他们又签定十二年停占协议,要求互相停战并不得攻击各自的海外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