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哈哈大笑道:“你呀,老是这么谦虚。”
陈群在官场混久了,自然也是一个马屁精,道:“孝武皇帝设尚书台,光武皇帝架空三公而将权利移交尚书台,这些事情皇上肯定有对仁禄讲过,仁禄由此发端想出了三省六部制。这和皇上的平常教晦指示那是分不开的,否则无凭无借,仁禄又如何能想出这个一个天下绝伦的制度来。”
刘备十分开心,笑道:“看来朕以前是有对仁禄说起过这方面的事情,只是工作太忙,一时忘了,哈哈。三省之设可以说是仁禄权衡尚书台利弊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发展而来。而六部之创当真是亘古未有的创举,反正朕是想不起来以前曾有过类似的制度。”
陈群道:“皇上,您难道忘了,光武皇帝曾在尚书台设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分理国家政务,不过六曹权职规定不如六部明晰,仁禄一定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才有了六部之创。”
贾仁禄打蛇随棍上,道:“对的,对的,臣那日曾听皇上讲起六曹之事。皇上说的每一句话,那可都含有无尚玄机,发人深省。臣听了这一席话,当真胜过读一百年两百年的书,终于大彻大悟,想出了六部这个名头,其实这都是皇上心里所想,臣只不过是多嘴将他说出来了而已。”
陈群道:“皇上高瞻远瞩,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虽古之圣主明王,亦不过如是。”
刘备道:“你们两个,一个比一个会拍马屁,哈哈。”
陈群皱起眉头,道:“仁禄依皇上指示所定之法,美则美矣,不过仍有纰漏。”
刘备道:“什么纰漏?”
陈群道:“尚书省所掌吏、户、礼、刑、兵、工六部,皆国之要务,倘若尚书令专擅朝权,又有何人可制?”
刘备连连点头,却不说话。贾仁禄所知有限,曰到这里实已是竭尽所能,再下去就不知道该曰什么了,嗫嚅道:“这个……这个……”时已深更半夜,他奔了一天疲惫不堪,脑子里混混沌沌,一团浆糊,说什么也集中不起精神。
刘备当然知道贾仁禄很累,可眼前这件事,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万世基业,也关系到贾仁禄的身家性命。如果没有一个即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既便心里一万个舍不得,说不得也只有下辣手除掉他,以绝后患。否则三公九卿早已成了摆设,有名无实。一旦他入主尚书台,便成了第二个曹操,自己的爱子势必将重蹈献帝覆辙,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盖印机器。当下他微微一笑,道:“仁禄,朕也知道你累的不行,可眼下之事,关乎江山社稷,还请你不辞劳苦,为朕谋之。”
贾仁禄哪知道刘备心里在想些什么,眼见自己家里有许多千娇百媚的小美人却不能泡,还要在这面对老白脸刘备,为他筹划国事,当真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这事要是自己擅长倒也罢了,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屁股一拍,回家睡觉,偏偏自己对此事一窍不通,头想得大了一圈又是一圈,却什么法子也没想出来,不禁郁闷不已,心里不住的咒骂刘备的祖宗一十八代。他心里虽在骂人,脸上去仍是笑兮兮的,道:“皇上既对臣如此看重,臣一定鞠躬尽瘁……”说到这里忽得想起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守李世民在未登基的时候曾做过尚书令,总统百官。此后没人再敢做李世民曾做过的官,否则岂不是活得不耐烦了,于是尚书令形同虚设,自太宗后就再也没有授之以人。尚书省长官实际上是尚书省副官,叫尚书什么什么的,那两个字太难,他这个文盲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说道:“嗯,尚书令权利太大,可若是不设,好像缺了点什么,设着不用也就是了。尚书省的事务由副职掌领。文长,你刚才对我说起尚书台的构建,尚书台管事的叫什么来着……”
陈群提醒道:“尚书仆射。”
贾仁禄心道:“尚书仆射……这是哪个家伙想出来的名字,忒也别扭。”说道:“不好意思,这名字听起来怪怪的,我说什么也记不住。嗯,若嫌尚书令的权利太大,就设左右仆射同领尚书事。国家政务均由三省之长共同商议,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自己处理,其余通过门下省审核后,呈交皇上裁定。若是嫌人数太少,皇上还可特许亲信大臣参与政事,这样一来可集思广益,又可互相牵制,以免权臣专权的局面出现。这些只是初步设想,具体的臣无能,实在是想不出来。”
刘备笑着点了点头,道:“难为你了,能想到这样,已是很不容易了。好了,下面的事就不用你插手了。文长,你这就赶回长安,和孔明等人商议此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朕拿出个制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