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得到,有了这个消息,刘宁受到的压力,越发地重了起来,甚至连觉都睡不好了,遭遇到了那传说中的“疲劳审讯”。
十几天过去了,每天刘宁甚至连五分钟的觉都睡不到,当刘母在别人的监视下,再次见到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眼睛甚至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异常憔悴的老头,居然是她肚子里掉出的那块肉!
说实话,刘宁确实是够霉气的,那些审问他的人,在屡屡敲打他未果的时候,终于图穷匕现,告诉他,这是你老婆说的,在事发的那几天,你曾经与黄书英有过若干的联系。
刘宁想来想去,死活是想不起那几天自己曾经做了这些事,原因也很简单,他和黄书英的交情尚可,但两人之间,实在是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终于按捺不住怒火:你们安全局不是有监听我的电话么?你们去查通话清单好了。
怎奈,他和黄书英就算有接触,用的也是赣通省内部的线路,这种市话档次的通话,还用不着安全局监听呢,所以,他除了落个态度不好的名声,别的什么效果都不会有。
第五卷 忙于战 第三百零二章 风波又起
事实上,刘宁所遭遇的事情,并不是孤立的,事情之所以能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是国家严令,限期破案,这个案子的影响也许未必有多大,但性质绝对是非常恶劣的,这种档次的泄密,为建国以来所少见的,必须严查。
再说,就涉及到台湾人黄书英所开的工厂了,这个厂子,投资金额约有人民币十亿元左右,是赣通省相当大的一个合资项目了。
这里,不得不说一点,那就是,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人,大部分口碑并不是特别的好,他们之所以会把工厂从台湾搬到大陆,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大陆市场上廉价的劳动力会降低生产成本。
在商言商,利益决定一切,没几个人是因为那单纯的爱国心,就把厂子搬来大陆的,而且,台湾的劳动力成本,其实也不是特别高。
所以,换种角度来考虑,那就是,肯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并没有做什么“散财童子”的觉悟,台资所建的工厂和待遇,从口碑上讲,比虹空市的商人要差上一些。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种厂子的建立,是有助于拉升所在地gd的增长的,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绝大部分的当地政府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可是,这年头,“双赢”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东西了,“三赢”、“四赢”或者多赢,那才是正道,黄书英的厂子倒是实现双赢了,可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那里没获得实际的好处,这局面未免就有点遗憾了。
那么,为什么不借了这次的事故,直接把那不长眼的台商洗白,资产暂时冻结,换个人来经营呢?反正等水落石出的时候,再归还别人也不迟的。
当然,这种情况,只能说作为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政府官员也未必就都会这么短视,肯一心一意做公仆的,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