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具体的袭击战术上,高原也根据前三次出击,制定了三条具体的规定:一是赵军的袭击队伍,以两支为一组,轮流出击,每组的间隔时间是五天,每一次的出击时间是以十天为限,十天之内,必须返回赵军的大营修整补充,五天之后,再度出击。
二是赵军袭击运输队伍,最好能选择夜间出击的方式,如果找不到夜间出击的机会,那么就一定要在运输队伍的中途设伏,拦腰打击运输队伍,或是让过了运输队之后,从背后攻击,绝对禁止从正面进攻运输队伍。而每一次出击,是以销毁物资为主,而不是杀伤秦军的士兵和民役,并且不要求一次就销毁一整支运输队伍的所有物赁,能够销毁其中一部份物资,也算是胜利。然后再寻找其他的时机,或者对这支运输队伍进行多次攻击,或者另外寻找其他的攻击目标。
三是一旦发现秦军的巡逻骑军,无论战果怎样,都要立刻撤退,躲过秦军,不得恋战,由其不许和秦军的巡逻骑军交战。只有在集中了二支以上的赵军队伍时,才允许和秦军的巡逻骑军交战,但必须是使用伏击战术,绝对禁止和秦军的巡逻骑军进行正面交战。
四是赵军的井陉大营也派出小股兵力,向秦军的大营发动攻击,牵制秦军的注意力,让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相结合,策应袭击队伍。
李牧对高原制定的这四点规定也十分赞同,由其是高原提出的第四点建议,犹为赞赏,因为这就表示高原并不是打袭击秦军运输队的行动当作一个单一的战术,而是从整个战役的整体方面来考虑,特别是对高原那一句“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相结合”李牧认为十分精妙,可以说是掌握了用兵之道的精髄。只要是坚持惯例这四点规定,那么赵军的第四次出击就能够取得成功。
于是高原再次率军出击,袭击秦军的运输队伍。而李牧也下令井陉大营的赵军出击,向秦军发动进攻。虽然每一次出击的赵军人数并不多,但出击的次数却很多,秦军也不得不迎战,结果再四五天的时间里,双方一连进行了十余场战斗,基本都是互有胜负,谁也没有占到多少便易。
但就在这时,赵军己经发动了第四次裘击秦军补济线的军事行动,而这一次行动,无论是时间还是强度,都要比前三次大得多了。
第114章 袭击战术(三)
虽然井陉大营的赵军出击,确实极大的牵制了秦军的注意力,但王剪并没有削弱秦军在补济线的投入,十支秦军的巡逻队伍依然在补济线上来回的巡视,当然,秦军也有足够的兵力来保护自己的补济线,而运输队伍也加紧了远送,毕竟在前两个多月的攻击中,秦军也损失了不少的物资。因此也要抓紧时间补充。
当然在这段时间里,王剪也不是没有想过,这样被动的应对赵军的攻击,对秦军是非常不利的,秦军必须要找到主动出击的机会,才能重新抢回战场的主动权,至少不能让赵军完全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但赵军可以袭击秦军的补济线,而秦军却不能如法炮制,原因就在于赵军占据了绝对的地理优势,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阻挡了秦军的迂回路线,使秦军无法像赵军的骑军那样,大范围的绕到赵军的后方去破坏赵军的补济线,这也是赵军的先天优势所在。
当然秦军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军的观念,因为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骑军才正式作为军队的主力蹬上中国的战争舞台,才出现大范围、大距离的骑军移动作战的概念。如果秦军的主将是当年的白起,或是现在的李牧,或许会敢大胆一试,但王剪并不是那种能创立新战术的名将,一向以用兵谨慎而著称,因此要他在没有足够的把握情况下,冒险采用赵军的战术,确实有一些勉为其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剪也很难找到让秦军找出摆脱被动,掌握主动的办法来,因此王剪也只能针对赵军的行动,一步一步的应对。不过在赵军的每一次打击下,秦军都能够找到应对的办法,一方面是王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秦国强大的国力支撑。
但赵军的第四次出击,又给秦军出了一道新的难题。
赵军的第四次出击,兵力一下孑扩大了四倍,从理论上说,可以同时袭击四支秦军的运输队伍,尽管秦军有十支巡逻骑军,但也是防不胜防,有时为了救援一支运输队伍,会有数支秦军赶来,但也有时一支运输队伍会遭到两支赵军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