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听了,这才高兴起来,立刻一挺胸膛,道:“主公与燕军交战,末将愿为先锋,一定为主公斩将夺旗,大破燕军。”
这是司马尚笑道:“黄老将军,你就消停一下吧,怎样和燕军交战,主公自有主张,到时候少不了有你的仗打就是了。”
高原也点了点头,笑道:“不错,燕军出动了大军二十万,不可轻敌,黄老将军,现在上谷郡共有多少人马?”
黄崇道:“回禀主公,上谷郡有守军四千余人。不过上谷郡共有人口共有三十余万,青壮年男子皆可成军,十天之内,就可以征集到不下五万军队,最多可以征集了八万军队,这数年以来,末将就是如此抗衡燕军,因此主公不必担心兵力不足。”
他也知道,这一次高原只带来了三万余人,加上司马尚部的兵力,也不过只有四万左右的兵力,和燕国的二十万大军相比,确实差距太大了一点。不过如果把上谷郡的百姓都组织起来,那么就差不多有十几万军队,虽然仍然不及燕军,但也有一战之力了。
高原听了之后,只是笑了一笑,并没接着黄崇的话头,道:“现在燕军的兵力是怎样布置的?”
司马尚道:“现在燕军的大军都驻在居庸塞之前,沿治水两岸驻扎,打算沿着治水分头并进。治水南岸的燕军是太傅鞠武领军,而治水北岸的燕军是由燕太孑丹亲自统领。”说着,打开了地图,向高原指明了现在燕军的布置。
高原也点了点头,燕军的布置基本还是符合兵法的,沿着河水进军,是古代行军的惯例,因为河水运输便利,可以方便物资运需,另外也可以阻拦敌军的突击,至少在河水的那一方,可以不做预防。
其实高原对北京西北区的地理情况还是十分熟悉,虽然在时间上相着了两千三百余年,但大体的地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毕竟两千多年的时间,不可能对地形地冒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现在还没有著名的官厅水库,其他就差不多了。
看了看地图之后,高原也点了点头,道:“这一次燕军出兵二十万来进攻代郡,就算是我们能够征集上谷郡的百姓出战,但也仍然不及燕军的一半,因此我认为,这一次应对燕军的进攻,应该采用诱敌深入之计,逐个击破的方式。先放燕军的两路大军进入上谷郡境内,在沿途清壁坚野,并且还断的袭击燕军的后勤补济线,等到燕军兵力疲惫,士气低落的时候,再选择一个地点设伏,围歼其中一路燕军,而另一路燕军,也就不战而退了。”
众将听了,也都频频点头,认为高原的计划可行,因为在井陉之战中,高原就多次使用这种袭击战术,对付秦军,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这次对抗燕军,也同样还是可以使用这一套战术黄崇指着地图,道:“在治水北岸,雁门水和治水的交汇之处,有一座摩笄山,这里地形复杂,山势险要,而且是燕军进取上谷郡的必经之地,沿路也没有多少百姓居住,也用不着坚壁清野,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摩笄山一带设伏,围歼燕军。”
高原知道,摩笄山也就是后世的张家口鸡鸣山,而雁门水就是后的河北洋河,在怀来县西北流入桑干河,然后一起汇入官厅水库中。既使是在二千多年以后,这一带地区也是山岭起伏,地势复杂,有多条河流通过,确实是一个设伏袭的好地方。而且燕国的北路军是由太子丹统领,一定是燕军的主力。因此只要是击败了这一路的燕军,也就能够取得这一战的胜利了。
因此高原也立刻做出了安排,让黄崇立刻从上谷郡的居民中征集二万军队,分成两批,由司马尚带领本部的人马,加上一万上谷军,共计有两万兵力,在治水南岸,牵制南线的燕军,自己和黄崇合兵,大约有四万五千人马,进驻摩笄山,准备伏击北线的燕军。
当然,征集军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仅是要把人凑齐,而且还要配合相应的武器、盔甲等等,虽然说在这个时代,从民间征集而来的士兵只要发一支长枪就能上阵杀敌,但战斗力肯定要大打折扣,现在高原正愁人口不够,当然不会让士兵这样上阵送死,因此也向代郡下令,让代郡立刻发送一批盔甲武器过来。
而在上谷郡,高原和司马尚将先率领本部的军队出发。只留下黄崇在上谷郡城里,招集军队,并且等待从代郡运来盔甲武器。同时还多征集船只,伐木造筏,以便通过治水,运送粮草物资,并且把所有战车都留在上谷郡,付责看守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