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一次一共印刷了四本书,除了《孙子兵法》以外,还有《论语》、《尚书》、《商君书》四本,当然选择的都是字数较少的书籍,最多的也不到三十页。
蔺文清在一边道:“这次只印了这四本书,每本印刷了二百册,现在正在雕刻其他的书籍,下一批的书籍有《吴起兵法》、《韩非子》、《春秋》、《诗经》、《大学》、《老孑》、《庄孑》这几本。”
高原又问道:“文淸夫人,书的定价是多少?”
蔺文清道:“现在初步按所用的纸张价格的一倍来定,一张两尺见方的大纸,可以裁成六页,这本《孙子兵法》需要三张大纸,一张大纸的价格是二百四十钱,那么三张纸就是七百二十线,把这个价格翻上一倍,再加上封皮封尾,人工费用,共计一千六百钱。其他的书也是按照这样定价。”
高原也点了点头,一千六百钱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就是一般的工匠一年也不过几千钱的收入,因此普通的人家根本就买不起,不过和竹简书、木简书比起来,还是要便宜得多,一套木简的《孙子兵法》的市场价格,至少不会低于二千钱。当然买书的利润比纸要更大。
不过对于一般的官员、世族弟子来说,价钱当然不是问题,而书的出售对象也主要就是他们。因为一套木简的《孙子兵法》至少有十几斤,放起来一大堆,包起来一大包,体力稍差一点的人都背不动,纸质书最大的优势也就在这里,因此正如李瑛鸿所说,官员、世族弟子一定会选择这样的纸质书。
以后等纸质书普及起来,而且成本下降之后,再慢慢的把价格降下来,让更多的人都买得起书看。这个过程也许会很长,但和另一时空相比,造纸术己经提前了三百多年,百印刷术更是提前了六七百年,因此也不用急着将造纸术和印刷术遍及,先用这两项技术为自己多创造一点财富才说。
第248章 准备远袭
随后的时间里,基本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但高原也没有闲下来。虽然姜桓武、凌风还没有回来,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来。但这并不表示高原就只能在代郡等待,而是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是为突击阴山的军事行动准备物资。除了最基本的马匹武器之外,还有车辆帐篷粮草,包括每名士兵的棉衣等等。
这些事情当然都交给宁戚、申慎、耿忠等人去办理。随后高原又下令,各地的驻军集中操练,加紧练军演阵。其实在秋收结束以后,各地的百姓大多基本都没有太多的农事,因此也是组织百姓进行习武练军演阵的时间。毕竟在这个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战争,百姓的武事练习也必须要抓紧。
百姓是如此,那么专业的军队更是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因为马上就要进行对匈奴的阴山营地进攻,当然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高原还专门对代郡的军队组织了两次为期七天的野外行军拉练,让士兵们习惯这种长距离的行军,并且从中积累长距离行军作战的经验。好在是代郡地区地方广阔,由其是长城以外,有足够的行军拉练的地域空间。
时间也过很快,一转眼就过了二十余天,到了十月底,而就在这时,凌风带着十名士兵回到了代郡,向高原汇报了阴山一行的经过。
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的重要山脉,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西起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和蒙古高原相连;东止于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南北宽五十至一百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线,亦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
在中国古代,阴山地区也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山脉间的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由其是阴山山脉的中部地区,即后世的鄂尔多斯一带,因为地势南陡北缓,北坡多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形成了不少的盆地,集水成湖,水草丰盛,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牧区。这一次匈奴南下,营地也设在这里。
这一次出行,姜桓武和凌风带去了五十名士兵,另外有三名向导,一共带了一百二十六匹马,并且换上了游牧民族的衣服,冒充草原牧民,从雁门关出发,一路向北进发,从阴山山脉的东段峡各穿过,绕到了阴山北部,才转向西行,到达阴山的中段地区,一路上马不停蹄的行走了九天的时间,并且绘制了一份详细的路线地图,标注上了沿途的河流、湖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