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经过这几战之后,姜桓武也承认,代军骑军的优势己经大大消弱了,还想像以前那样,可以和多于自己四五倍的秦军作战,还能轻松取胜,也是不可能了。如果秦军骑军的数量超过了代军的一倍,代军就很难取胜了。
听完了姜桓武的讲说之后,高原也点了点头,秦军骑军的进步,也早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不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秦军停滞不前。而且高原手里也并不是没有新的底牌。
而听高原讲说了蓟京发生的事情,得知太孑丹死于燕国的世族宗室之手,姜桓武也不禁叹息了一声,看来燕国确实是没救了。
了解了基本的情况之后,高原道:“现在天色还早,不如我们到阵地前去看一看秦军的营寨布置,眀天出兵,和秦军先开一战。”
第558章 列阵
“呜——呜——呜——呜——”
高昂的角号声,打破了山林中的寂静,惊起了无数栖的飞鸟,带出一阵吱吱喳喳的惊叫声音,飞上了天空,同时惊恐万状的看着下面这片过去人迹少有的大地上,不知从哪里钻出来无数身穿铁甲,手执长枪大戟的士兵。
高原策马登上了一个小山坡,虽然从这个高度,可以俯视大部份战场,但视线却被前方不少树木所遮挡,留下了许多视力难及的死角地区。
虽然高原入主代郡之后,从鸿上塞和井陉这一段长达百余里的地区,成为秦代之间的缓冲带,但双方基本都各守疆界,发生战争的时候极少,因此这一带地区的人迹却是不多,只是偶尔会有商队来往,或是巡逻的军队,在沿着道路的地区有一些为了驻营、休息开避出来的地方。绝大部份地区,仍然是一片丛林地带,很难找到适合做战争的场地。
尽管双方为了修建营地,并且减少对方突袭的隐蔽空间,砍伐了不少的树木,但只能是清空自己营寨驻地附近的树林,在双方营寨的中间地带,仍然还是稀稀疏疏,留下了不少的树木,在有些地区,甚至还有成片的树林,而双方交战的战场,只能放在这样的地区进行。
高原所在的山坡,是靠近代军一侧最高的地点,自然被高原设为战场的指挥位置,但在山坡的右侧是一大片树林,方圆达数百步,而左侧是一连串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同时还夹杂着不少的小片树林。因为受地形的限制,人马不可能像在平原上那样,左中右三军分明,或者里前后列阵的层次清晰,只能够依循着地形而展开布置。
当然,在大约近千余步之外列伡的秦军也是一样,在这一点上,双方的条件是一致的。
代军的布阵是以高原所在的山头为核心,由武安军团的蕃勇、背嵬、女军、斥候四个军,加上两个新军,共计约有二万五千人组成。在高原的右侧,是袁选统领雁门军团的劲勇、奉节二军,加上一个新军,总兵力为一万五千人,沿树林的边缘列开,保护高原的侧翼,而在左侧,是由姜桓武统领,武安军团的骁骑、清朔、胜捷三军,另加三个新军,共计约三万人,依左侧的丘陵地势,分为前后两层布置。
总体来看,代军排出的阵形是一个左翼更向前突出,右翼略向后收的半弧状,但纵深并不大,而总计兵力达到了七万余人。共计有九个常备军,包括有三个全骑军,三个步骑混编军,两个全步军;五个新军,包括有两个步骑混编军,三个全步军。骑军的人数达到了两万五千人。
而相比于代军展开的阵型,秦军的阵形就显得紧凑得多,这一战秦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八万多人,左翼有两万人马,分为二个方阵,横列布置;右翼的兵力达到三万,分为三个方阵,二个方阵横列,一个方阵纵列;中路的兵力三万,分为四个方阵纵横分布。其中骑军的人数为一万八千人,因为秦军中骑军的比例本来就比过去的赵军要低,更是不如代军。另外由于是在丘陵丛林地带作战,因此秦军并没有出动太多的战车,一共只出动了一百二十辆战车,左中右各有四十辆,作为阵列前的防御所用,毕竟战车在构筑防线的作用,还是其他兵种无法取代的。
代军进驻鸿上塞的人马是十五万,而秦军虽然出动了二十万军队,但因为秦军的进攻的一方,因此在沿途还留下了不少的驻军保护补济线和后路,而投入到第一线的兵力其实也只有十六万左右,双方的兵力实际差不多。而这一战双方基本都出动了半数的人马,虽然不算是一次总决战,但对双方来说,也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