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一点力量,想要反抗高原在关中的统治,甚至是恢复秦国,根本就不可能。本来如果高原、荷华在咸阳坐镇,这三名秦国的远支宗室也还真不敢轻举妄动,但高原、荷华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咸阳,却让他们觉得有了一线机会,认为自己举事,可以带动其他原秦国的宗室、世族一起发动,也未必不能成事,于是这三名秦国的远支宗室约定好时间,同时举旗造反,并且约定,先攻入咸阳为王。
不过虽然高原、荷华并不在咸阳,但并不表示咸阳就没有准备,因为汉国早已经习惯了高原不在都城中坐镇的局面,因此咸阳的行政运行一直都十分正常,并没有因为高原不在咸阳,有任何迟缓。
于是在收到了消息之后,李瑛鸿立刻下令,出动军队前进平叛。结果还不等军队出动,就有一支叛军被地方驻守的军队击败,结果逃进深山里躲避;还有一支叛军攻打县城不下,只好退回到领头的秦国远支宗室的庄园里驻守;只有一支叛军攻下了一座小城,又征集到一些军队,共计也才二千多人。而三人盼望的其他势力响应,则是完全落空了。到不是再没有其他的势力想反抗高原的统治,而是都在观望这三人举旗之后的局势发展,但三人弄成这个样子,谁还敢再举事响应呢。
结果汉军杀到之后,毫不费力就将这三股反叛的势力平灭下去,而为首的人大部份被抓,只有少部份死在战场上。另外加上协从的人,还有他们的家属人员,共计抓到了一千余人。
李瑛鸿下令,将这一次反叛的主要人员共计三百余人,全部斩首示众,其余人员则都迁移到北境为苦役,因为在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手软的,必须用重典震摄住其他蠢蠢欲动的人。
果然,汉军的雷厉风行,加上李瑛鸿的强硬手段,让其他观望的人确实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不少人都暗自庆幸,好在是自己忍住了一时,没有跟进,否则下场也就和他们一样,从而也彻底打消了反抗高原的念头。
第946章 重返咸阳(二)
虽然关中发生叛乱,也早在高原的预料之中,但毕竟还是不敢大意,还是越早回到咸阳越好,因此高原一行人马在九原郡只休息了三天,然后就立刻出发,赶奔咸阳而去。
又经过了十几天的行军,高原一行人马终于回到了咸阳。而咸阳的众臣也早就得到通报,由李斯和宁戚为首,带领着咸阳的文武大臣们也出城十里,迎接高原归来。一同出来迎接高原的,自然还有后宫的妃嫔。
因为这一次是高原入主关中之后,首次出巡,尽管在出巡之前,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但高原回来了,还是要隆重的迎接,当然大臣们也希望高原以后可不要再这么任性了,毕竟现在汉国在关中的统治还并不稳定,这次高原、荷华都离开咸阳,立刻就发生了叛乱,尽管并没有造成大的动荡,但还是让汉国的大臣们提高了警觉,如果高原再晚回来两个月,也说不定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其实反叛到还只是小事,毕竟这几次反叛的规模都不大,而且很快就平定了下来,对关中地区也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另外一件事却不得不说是十分严重了,原来高原入主关中之后,汉国的政治中心也从灵寿转移到咸阳,而灵寿的汉国官员都大多已来到了咸阳,但咸阳的官职制度却还是沿用秦制,而且所有的部门都己满员,因此绝大多数的汉国官员,来到咸阳之后,都处于无所事事的局面。
秦汉两国的官制是有很大的差异,因为秦国是实行三公九卿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官职制度,而汉国则是实行的内阁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得最成熟完善的官职制度,其中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因此其他各地的公文传到了咸阳,不仅找不到可以投送的部门,而且就算是找到了类似功能的部门,但原来秦国的官员也不知该如何处理,结果确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远比发生的叛乱严重。
但这时高原并不在咸阳,不可能马上按照汉国的官制,改变咸阳的职官制度,因此就连李瑛鸿也有些束手无策了,毕竟以前她代理国政,还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复杂的局面。好在是淳于钟秀到是颇有应变能力,立刻向李瑛鸿建议,马上招集李斯、尉缭、宁戚、张良、申慎等原秦汉的主要大臣,来商议解决的办法,就算是拿不出最终解决的办法,但也要商议出一个暂时能行的方案,至少在高原回来之前,咸阳不要出大乱子。
众人商议了二天,最终决定,暂时保持咸阳的官制、官职不变,但由李斯、尉缭、宁戚、张良、申慎组成临时内阁,一起来处理国家的公务,并协调地方的公文,有重大事情,就上报李瑛鸿、淳于钟秀,一起协商处理,而在九卿各部,都加入几各类似职责的灵寿官员,协助处理九卿各部的事务。
这样的临时决议,果然是大大缓解了两种官制并行造成的麻烦,免强让咸阳的行政可以正常的维持下去,当关中地区发生叛乱的时候,咸阳能够极时做出反应,也是多亏这次临时的决议。不过这当然也不是长远之计,因此李斯、宁戚都高原建议,必须要对现有的官制进行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