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县长,我觉得马小乐会在修路上做文章。”吉远华道,“大规模地搞新建筑那是不可能的,从拆迁到建设,那投入可不是一般的大,给他几年时间也难以变啥大模样。”
“不错,相对来讲,见效快、投入少的做法就是修路。”宋光明道,“改建、拓宽、路面硬化,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法子。”
宋光明说得不错,马小乐的确是这么打算的,首先,对中华路、建淮路这两条十字交叉的主干道进行拓宽。其次,对次干道和一些便民道进行路面硬化处理。马小乐的理论是,道路就是县城的骨骼,得长开、长正了,这样总不至于让人看不上眼。就跟人一样,不管脸长得怎么样,起码得有个身子架。没有身子架,脸长的好看也不行。
拓宽先从中华路开始,马小乐请交通局的专家座谈,研究了方案,在最大保障通行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推进工程进度。
中华路是南北主干道,从建淮路为界,南北分开施工,半段半段进行,而且,半段的施工,也是半幅半幅推进。这样,带来的交通压力最小。
但是这样也有一个问题,主路面虽然可以保障通行,但人行道、绿化带的完善要相对滞后,因为自来水、电信、移动以及有线电视的管线铺设,必须等到整条路都完工之后才可以铺设。不过人行道不铺设影响太大,等待回填的碎石、山土等到处堆积,行人不方便,路两边的商家也有意见。
马小乐很着急,他知道,这会给宋光明和吉远华制造机会。
“管线铺设不到位,人行道确实不方便回填修建。”施工项目部负责人找到马小乐解释。
“当初施工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马小乐皱着眉头,“应该早点提出来的!”
着急也没用,既成的事实,除了等待外没有法子可想,惟一能想的就是如何应付宋光明和吉远华如何拿这事做文章。
果不出所料,中华南路修到另外半幅时,对面的商家开始陆续向报社、电台、电视台投诉,说工程拖沓影响生意。毫无疑问,采访是必须的,登报、上电视、进广播也是避不开的。
好在马小乐找到邵佳媛,说事情很关键,这对一系列的道路改造工程来说才是个开始,决不能被批的一塌糊涂。
“邵部长,这事情真是麻烦。”马小乐在邵佳媛办公室里焦躁地走来走去,“这都是客观事实,投诉、曝光有啥用,只会影响居民情绪,百弊无一益!”
“马局长,我明白你的意思。”邵佳媛笑道,“可是有些事情你是知道的,来自上面的压力不可抗拒。”
“我知道,如果我要邵部长不登报上电视的,那的确是为难你。”马小乐道,“宋光明和吉远华先想法子指使商家联合投诉,然后再给你施加压力,要把文章做足,把问题严重化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