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衙门与锦衣亲军指挥使司衙门,中间只隔了一条御街,彼此在门口,都能看到对方。京师里消息传的快,杨承祖昨天晚上留宿教坊司,乃至打了御史又杀了指挥使脚力的事已经传开。
朱宸在公堂上,身边几个都是从安陆跟来的老人,几人边议论此事,边在评价着杨承祖的冲动与不成熟。作为锦衣卫高层,他们知道的更多。本来打言官这种事就是个红线,武臣殴打言官,很容易形成御使同仇敌忾,皇帝那边为了平衡或是图个清净,也会对惹事的武臣进行惩罚。这不是宠信不宠信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坏风气不能开的问题,风宪官如果可以随意挨打,那这个体系就可能面临崩溃。皇帝必然要维持的是秩序,而不是某一个人。
再者这场陶色风波里,甚至涉及到豹房的女人,这就更是个雷区,万万碰不得?不管如何得天子恩宠,做下这样的事,怕是日子都不好过了。
朱宸叹口气道:“当初在安陆时,就觉得他是个人物,只是锋芒太露。现在看来,本事或许是有的,但是做人还是差着,不懂得收敛,早晚要吃大苦头的。”
另一名安陆出身的堂官则道:“是啊,好在他还年轻,这次吃点教训,如果能长点记性,将来还是有再起的机会。不像我们,咱已经都老了,只求风平浪静,可是犯不起什么错误了。年轻人喜欢女涩,本无可厚非,可是非要去碰豹房的女人,还发了狠话,要砸兵部衙门,这不是自寻死路么?不过……大概他是喝多了,信口胡言,不会真去砸兵部吧。”
众人正在这里议论着,忽然阵阵喧嚣声透过高墙穿过门板,直抵厅中,几人一愣,随即就有外面值班校尉前来禀报,杨承祖真的带上人马打进了兵部,正在动手捉人。
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闹兵部(二)
朱宸及几个锦衣堂上官来到外面的时候,兵部衙门外面已经乱成一锅粥,十几家勋贵府的家丁豪奴,控制了兵部衙门门首。还有人扯着脖子高喊“我们到兵部,是来捉拿勾结京营,贪墨钱粮的蛀虫的,与众位无关。谁敢出来阻拦,就是抗旨,当心人头落地!”
六部衙门办公地点比邻,这边一闹腾起来,其他几个衙门里的吏员还有一些小官,都凑过来观望情形。兵部与吏部一样,门外两长排板凳上,永远坐满了等待铨叙或放缺的武官。
作为国朝军事中枢,兵部门外,也不缺乏长身大面的壮士军卒环甲持兵护卫。如果是一般人敢到兵部找麻烦,不管是这些武将,还是这些士兵,都能教教他做人的道理,可是对上这么多勋贵子弟,这些手段就都没了用。
那些武官并不敢招惹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臣子弟,至于士兵,就更没人敢过去找死。对方又喊出奉旨捉拿贪墨军械的犯官的话,就更没人敢过来插手,这时候动手阻拦,说不定就要担一个同伙的罪名。
几名都察院的青袍御史,似乎想要凑过去阻止一下,却被在同僚中人缘甚好的张嘉印拦住“大家不必多事,锦衣卫胡作非为,我辈身为御史言官,不能坐视不理,自当效孔夫子诛少正卯,鸣鼓而击之。咱们赶快回去写本进言,这里的事,交给兵部的人处置就好。”
兵部衙门里,已经鸡飞狗跳乱成了一团,武选、职方两个清吏司事权最重,油水也最多,结果这次遭难也最严重。十一名主事,三名员外郎,都被捆了个结实。那些勋贵子弟在捆人时,手上的动作也不少,几记耳光,抽的几位饱读诗书的枢曹老爷鼻青脸肿,口鼻流红。
下面办事的吏员,被捉者达六十余人,兴奋的勋贵子弟们,甚至大喊着为祖扬威,就在今日这样不靠谱的口号,在兵部衙门里兴奋的进行着这名为官兵捉贼的游戏。直到被捉者已经排成了长长的一串,这些人才兴高采烈的准备押着战利品收兵,可是刚刚到兵部门口,就被人挡了驾。
挡住这帮混世魔王的,是一个七十开外,身形单薄的老人。他身边并未带多少护卫,只不过是几个长随在两旁伺候,避免主人跌倒。就这么几个人站在门口,就让那些正在兴头上的勋贵子弟似是撞上了礁石的海水,波分浪裂,随即大败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