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还有什么?”
“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楚寒立刻答道。
“诗之其用工有三,指的是什么?”
“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诗之极致有一,指的是什么?”春痕的口吻中有些咄咄逼人道。
楚寒淡然一笑,摇头晃脑回答道:“其自然指的是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古往今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春痕眼中显露出精光,她微微点头,继续问楚寒道:“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请问五言、七言、四言、六言、三言、九言起于何人?”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分别起于高贵乡公。”楚寒回答的非常干净利落。
“学诗先除五俗,请问要除哪五俗?”
“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现在修身也应当摒弃此五俗。”楚寒没有丝毫停顿思考,就张口答出。
“学诗有三节,分别指的什么?”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楚寒回答的也是头头是道。
春痕眼看自己一番考究,楚寒都是答对如流,不由自主对他渐生佩服。她没有想到楚寒一介警察,竟然也有这么多的学识。于是,她话锋一转,直接背诵了一首唐诗《金缕衣》,她道: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你怎样理解诗中的真正含义?”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我是这样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诗中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