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龢又道:“就算你们开出的是一张金奈或者加尔各答的抵押状,我们也不会承认的。因为一旦你们违约,我们不认为我们能顺利收回抵押物,所以这些东西不具备可操作性。”
弗罗斯特最终道:“十分抱歉,叶先生,虽然我们没有实际控制浦那,但是东印度公司是对浦那有声索权的。现在我们在商言商,东印度公司希望能够得到一笔现金,能够用于采购贵国的商品,这对于我们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希望您能够通融一下。”
叶君龢伪作沉吟,说道:“东印度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商业实体,其信用上我们认为能够信任,不过作为首次我们的金融尝试,我们不会向你们提供太多借款。两万唐元的借款,年息为3成,因为这是无抵押贷款。当然,虽然我们没有抵押物,但如果东印度公司还想来中国做生意,那么如果你们没有如期归还本息,那么上海银行将提请特区法院执行强制清偿。也就是,来到上海、香港的东印度公司商船,我们会进行扣押,货物拍卖后对我们银行进行赔偿,货物价值不够,我们就再拍卖货船。而在此期间,我国很可能暂停在远东与英国的一切贸易行为,你们不可能在中国买到一两茶叶和一匹丝绸。”
弗罗斯特不由打了个寒颤,唐人控制了中国对外海贸,等于完全掐住了对英国的茶叶和丝绸的上游供货。而且他们什么时候不想卖了,英国人就麻烦了。仅茶叶一项,其进口税一度占到英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为了两万唐元而断了这么大一个贸易,弗罗斯特开罪不起。
不过最后叶君龢还是又给了他一个甜枣:“听说你们货物容积不够了,也罢,我们可以中介帮你联系大唐的船运公司,帮你把货物运到印度。”
弗罗斯特立即欣喜起来,问道:“是不是你们的蒸汽船?”
叶君龢点头道:“我们大唐船运公司走海贸的都是蒸汽船,航速12-14节左右,你们可以支付一部分定金,然后到印度后在清算船资。”
一瞬间,弗罗斯特很想到了印度后不还给唐人。可是想起唐人还抓着茶叶和丝绸的来源,又只能颓唐了。
第349章 江南造船厂
最终弗罗斯特等人还是租了一艘吨位三千六百吨的小型货轮,运送他们采购的货物到印度去。三千六百吨的吨位在大唐船运公司中,只能算是最小的一档,实际上大唐货运船舶中,分为三等,一种即三千吨到四千吨的灵便型货船,这种货船吃水比较浅,能够出入绝大多数港口,并进行临时停泊,而且也是大唐从穿越众那里继承来数量比较多的一类。第二档是五千吨到八千吨左右的货轮,这个是相对吨位较大的货船,同样也是大宗货物运输的主力。最后一档就是万吨级以上的货船,大唐拥有此档船舶的数量比较有限,单纯用于货物运输的,在籍的只有12艘,其余的都是客货两用船,最大的自然就是十万吨载重的昌茂轮。
可对于弗罗斯特这些英国人来说,三千多吨、航速12节的一艘蒸汽货船,已经可以说是梦幻般。他们能够提早地赶回印度,而且不需要等待季风。稍稍有些麻烦的是,这艘货船还需要中途停泊婆罗洲坤甸,补充一次燃煤,才能顺利抵达印度。
虽说运输当中租船的费用、燃煤的费用都增加了,但是载货也增加、速度也增快,这使得实际整个贸易过程中,东印度公司还是能够赚到更多的钱。甚至弗罗斯特都想劝说东印度公司的高管,向大唐的船运公司租借更多的蒸汽货船用于贸易中。
当然他想的是很好,不过再租船,唐人却不一定会租给他们。本身大唐的运力也是颇为紧张的,早期穿越众带来的货船,相当一部分船已经废弃了,特别是那些小吨位的船只,都无法适应远洋航行。加上大唐的运输需求极大,每个月数万人的移民,大量的货物从北美西海岸运送到远东,或者运送到东海岸和欧洲,再有来往不同海外领和其他外国殖民地的船只,可以说,大唐的运力在杜鹃计划执行之后,就变得极为紧张了。
所以,国内造船厂的订单都是排的满满的,别说国内四大海运公司不差钱,订新船都不眨眼,就算是那些小的私人船东都是挥舞着钞票希望购买船舶跑航运。长滩和西海岸两大造船厂,只能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船坞,同时国内还有其他一些国营和私营船厂陆续出现。
甚至就连上海特区,也在白南的提一下,准备筹建一家新造船厂,主营远东地区的现代轮船制造业务。而这家建在上海的造船厂,名字毫无意外地成了“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属于国有企业,而大唐国有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具备如细胞一样的增殖扩张能力。在长滩船厂不断发展之后,一大批以前可能并不怎么懂造船的人才转变成了可用的船舶工程师。而且他们都是属于本系统内的人,工业部在进行问询之后,一纸调令便转到上海特区来了。实际上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很多地方,比如大唐石油,在开发了珈州油田之后,将一批人才转到了墨西哥湾,继续开发石油,现在又有一批人来到了北固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