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法国人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初衷,选择了另一块土地,叙利亚。这个叙利亚地区是包括另一位面中包括黎巴嫩在内的沿海地区,算是地中海东岸十分富饶的地方了,这里历史悠久,虽然战乱频仍,但是发展前景也是不错的。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三国的谋划还是有风声传出的。不过最先找上来的却不是俄罗斯,而是刚刚完成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明显拿破仑一世成为了意大利的君主之后,不仅在政治上效仿法国大革命,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法令,并且引入大唐技术发展意大利的工业。同时拿破仑还更想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意大利谋求更多的利益。
所以当英法各自看中塞浦路斯和叙利亚之后,意大利也提出了参与到对土耳其的讨伐中,并要求获得在利比亚的相应利益。
大唐对于意大利的要求并未特别纠结,尽管利比亚的石油储量也是相当可观,大唐在北非拥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已然十分足够,利比亚沿海地带跟波斯湾周边也没什么区别,环境远不如上述三国,大唐也卖意大利一个面子,认同了意大利的诉求。
紧接着,沙皇俄国也不出所料地插了一腿。所有的这些国家里面,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了上百年的战争,有赢有输,不过总体上沙俄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取了不少土地,扩张了国力。仅仅几年前两国还在打仗,围绕着罗马尼亚两个公国的主导权问题,沙俄和奥斯曼龃龉不断,此时大唐等国以贸易问题向土耳其开刀,沙俄自然想要参加进来,如果能够一口气把土耳其打得一蹶不振,那么沙俄实际上就是这所有国家里得益最大的了。
俄罗斯表示,自己可以出兵罗马尼亚,不过并不会出兵埃及,实际上俄罗斯的兵力很难通过土耳其海峡离开黑海,沙俄不具备大唐一般上千公里的远程兵力投送能力。俄罗斯也对埃及不太感兴趣,他们这次愿意出兵,主要还是大唐等国在中东对土耳其发动围攻,势必会分散土耳其的兵力。
当然最倒霉的情况也会出现,那就是土耳其战术性放弃北非和埃及,而集中兵力在罗马尼亚等地进行防守,那么俄罗斯还将跟以前一面面对数量庞大的敌军。俄罗斯在欧洲大战中被唐军全歼常备军,现在重组之后购买了英国军械,实际上也只有三万多可战之兵。真的出现这个情况的话,那么俄罗斯等于一无所得,最大的便宜还是唐英法意等国了。
第757章 英法联军
1798年11月,唐英法意俄五国联合向土耳其发出正式公告,鉴于土耳其恶劣的国内形势,对自由贸易的扩展极为不利,更对其国内人民不公。五国因此将派出干涉部队,旨在恢复土耳其境内的安全和稳定,促进商贸和当地社会的发展。
似乎觉得这样的借口确实太过不要脸,所以大唐国内媒体对于这事情都没有大肆报道,只是一笔带过,因为这时候的大唐媒体还比较有节操,不会明目张胆地指鹿为马,大都会比较含蓄。如果没法含蓄,比如这次的情况,就压根少报道。
这场围殴土耳其的战争中,英国人和法国人率先发难,他们组成的舰队从马耳他出发,搭载了大约38000名英法士兵,在亚历山大登陆。登陆的过程并没有遇到什么阻拦,实际上马木留克们现在还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直到一个周后,英法部队才实质性地跟4000名马木留克以及附庸于马木留克的阿拉伯人和农民,发生了真正的交火。这也是一场完全不成比例的战斗,尽管参与交战的法国先头部队数量也仅有两千多人,但是法军装备了s1步枪,并且拥有自产的75毫米步兵炮。这些法国人自制的步兵炮重量很轻,由一头骡子就能拉着跑,威力也不错,与当初唐军使用的九二步兵炮有得一拼。反观马木留克装备的基本上是燧发枪,连纸壳弹步枪都很少,面对法军强大的火力,几乎是一照面就被打哭了。
英法联军的策略是不以某一地的争夺为要点,而是着重打击马木留克的有生力量,并且迫使埃及屈服。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尽管英法联军规模不算小,但是英法不像大唐一样具备快速控制一个区域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的是当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打算是,如果有合适的力量可以取代马木留克那最好,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就留下这个政治集团。但不管怎么说,首先第一步是征服马木留克。
历史上同一时期欧洲列强在进行殖民战争的时候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轻松的,大唐的出现使得世界军事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法国人甚至在这一次还带来了十多辆轻型的雷诺坦克。虽然这种轻型坦克实力很低,但对付轻步兵却是最可怕的杀器,马木留克就算有火炮,也很难命中这些行进着的轻型坦克,而埃及的沙漠地形平坦更适宜坦克的机动,使得法军搞出来的低配版步坦协同也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看到法国人有装甲兵,英国人还是有些泛酸的。迄今为止英国人尚没有装备类似的武器,英国在军购上地位是不可能跟法德相比的,尽管大唐已经解封了许多武器装备出售给英国,但是不仅售价高,而且不是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的。英国从大唐得到了一些吉普车改装来的四轮装甲车,但却得不到坦克。英国人正在十分努力地希望可以仿制出类似武器,进度据说还算是不错,但毕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装备。当然性能上估计也超不过雷诺的水平,正常的话应该只能比雷诺更差,毕竟英国人又没有这方面的设计经验,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需要慢慢地去摸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