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页

不告诉其他革命党下属,是孙先生担心这些人投靠唐人会出卖自己,所以还不如自己跑了干脆利索和安全。

在1800年元旦,唐军顺利开进重庆,随后云南、广西等省革命党人也基本涣散,大唐控制了这些地区的形势。在清帝国崩溃之后,大唐基本上掌控了整个华夏土地,国土之内除了西北和藏区仍存在地方自治类型的势力,其他地区基本廓清。

在这个时候,大唐共和国总统白南亲自踏上前往华夏的飞机,之后伴随而来的,还有成千上万名公务员、军官、国企管理人员、私人投资者。白南无意迁都,但是需要更快更好地使得华夏从旧封建和近代化社会向大唐现代化社会迈进,从大洋彼岸遥控是不可能的。实质上,白南将国政院的大部分职能都已经迁移到华夏故地了。

第805章 中心

白南这次实质性迁都,在洛杉矶不是没有引起争议。对大部分工商人士来说还好,国家开发华夏故地这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亚于北美本土,又有三万万人口的庞大地区,怎样看都蕴含着比北美本土更加黄金的商机。对商人来说,赚钱就好。而更何况,大多数实业家和企业家都是移民,能够回乡经营也算是夙愿了。

但对于很多已经习惯洛杉矶的繁华的公务员群体来说,被派去仍算是落后的华夏故地工作,显然不算是一桩美事。

白南不喜欢强求,下发的调遣书是可以申请撤回的,不过调遣书的分配职务不是平移,而基本上都是升职,拒绝调遣之后很可能多年得不到升迁。对于一些有进取心的人来说,虽然去华夏本土任职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同样也是巨大的机会。

有人甚是不解,大唐现在的根基是在北美西海岸,国家命脉的工商业都齐聚在此,按理讲治理华夏故地仍可以用以前的设置特区的形式,可是白南却选择了将治理中心迁移到京师的方式。

白南这么做的理由很充分,对于大唐北美本土各州而言,架构和模式都已经固定了。大唐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但是有些方面又类似于联邦制国家,各州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国政院颁布国家发展计划,各州按照实际情况和国家部署,能够自由自主地进行在地发展。即便是一些新成立的州,也同样可以按照这种模式治政,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近些年来,随着白南逐渐地推行国政院的简政放权,人们慢慢发现国政院的工作越来越提纲挈领,重点项目工程可以建立专项办公室,地方事权扩大而更有效率。再加上国家有严格的司法和监督体系,不担心地方会搞出荒唐出格的事情。这样一来,国家中央出现了很大规模的职员结构性过剩问题,一些政论分析人士曾经屡次做出批评,但是国家并未整改。直到现在所有人才看懂了,总统果然是走一步看三步,早就想到了今天的局面。

国政院几乎整个平移到京师,大批原本算是冗员的公务员被分配到了华夏各地,不仅不存在冗员,而且实际还有大量的公务员缺口。

舆论上一直在讨论在兼并华夏故地之后,大唐如何保证大洋两岸的团结和齐心,不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出现分歧甚至走向分离。另一个讨论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让华夏群众接受大唐,而没有被外来统治的异化感。

白南的最终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也有些让人意料之中。白南抵达京师的第三天,大唐正式宣布原大清帝国主权辖地,正式并入大唐共和国。大唐改革原行政体制,取消本土划分,裁撤中华联合特区、墨西哥特区、夏威夷海外领、澳洲海外领和新西兰海外领,取消本土州制,在华夏、北美以及大洋洲地区成立各省。比如西海岸三州正式改为珈州省、冈州省和卑诗省;墨西哥特区拆分成了七个省;新西兰南北二岛变为两个省,澳洲拆成了五个省。

在华夏,上海和香港改为直辖市,塘沽在规划中被并入天津,并着手建设天津新城,成为由直隶改名成的河北省的省会。京师确定北京的正式名称,单独划为行政专区,未来的发展上也将突出政治和文化职能,特别是保护古都风貌,因地适宜搞工业,而不是盲目大上重工业。

这样一来,大唐实际上变成了双首都。名义上洛都仍是大唐首都,但实质的国家职能已经迁移到了北京。洛都以首都之名,仍旧集中着整个北美的最优资源,而北京则真正变成了政令出之所在。

这势必对洛杉矶而言是一种削弱,但是谁都知道洛杉矶作为大唐首都不存在无限发展的可能,而作为移民上升阶段,大唐一直很排斥洛杉矶不断地集中移民,因为大唐希望更多地将移民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而不是集中在少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