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或者说是古往今来一直有之,那就是人与人互相之间喜欢攀比,就连给小孩子们报这些学习兴趣班也要比,如果别人家的孩子有,你的孩子没有,那会被别人认为你家里难道是条件太差了,没有钱来弄这些吗?这在现代社会,无疑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就算再没钱,在这方面也不能省,所谓的“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口号就是这么来的,哪怕是明知道孩子不乐意,也还是这么坚持的做着。
其实“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反过来说,应该是“再富不能瞎教育”,尤其是这种撒网一样的学习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或者你又可以说,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又怎么知道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里呢?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兴趣,那就仔细的去观察,而不是这样一种无头苍蝇的形式。
那些教育方面的“砖家叫兽”们总是批判古代的教育制度不好,那种参加科举的八股文形式极不可取,让很多读书人都变成了书呆子,尤其是他们朗读时的那种神态,还非要把头摇来摇去的,极其可笑。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古代,我们华夏民族的很多方面成就都是世界领先水平,而到了现代,基本上就只能将古人获得的那些成就拿来遮羞了。不说别的,就拿“博士”这个称号来说,在古代的时候,敢称为“博士”的人简直是天下少有,凤毛麟角。“博士”的意思是博学之士,博古通今之士,博闻强记之士。在古代的时候,必须要得到社会上很多方面的广泛公认,才能得到“博士”这个光荣的称号。
第二百零九章,“因材施教”(二)
可是,在现代的社会上,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被称为“博士”的人的数量已经是多如狗满地走了,因此,现代人在博士之上,又新开发出来一个“博士后”的称号,证明这个人的能力已经到了极致了。而且,拿到“博士”或是所谓的“博士后”这个称号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很简单,因为这并不需要得到社会上很多方面的广泛公认,仅仅只需要那一纸文凭就行了,一张纸真的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博学之士了吗?那未免也太儿戏了点吧!
而且,就算是有了这么一个文凭,就真的是有文凭上所说的那么优秀吗?现代社会什么都是可以造假的,文凭这种东西做的再精致,也就仅仅是一个包装而已,我们需要的还是那些更实际的东西。
其实,文凭这样东西是陈扬深恶痛绝的,不过却又是前世的时候他无比渴望的,因为那代表着前世的陈扬没有完成爸爸的遗愿,虽然陈扬证明了自己比那些有文凭的人要优秀的多,可是没有这个东西,真的很遗憾!文凭虽然不堪,但也是对一个人学习的一种肯定,有能力的人还是无所谓,比如说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没有完成学业的,但是他们却依旧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这个文凭,在社会上混真的很辛苦。
文凭最大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此,在那些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里,文凭可是极为有用的一样东西,这直接关系着评职称,因为,你每想着往上升一级,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凭,没有这个证明,就算是有关系,也是没法往上爬的,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不过,有关系的人,搞定一个文凭的事情还不容易吗?做个假的就可以了,反正这些东西并不用那么严格的去验证。如果觉得做假的文凭,以后万一被人拆穿了之后,面子上不好看,那么也可以去上个短期的培训班之类的,随便混一下日子,就当是旅游了,最好是出国的,因为外国的学历在国内总是比较好使的,哪怕国外一个不入流的大学的文凭,其竞争力在社会上也要强于国内的一流大学的文凭。君不见有些人去国外培训个几天,回来后就直接是硕士以上学历了,哪怕他之前的国内学历只有小学也完全不是问题。
那么,这些社会现象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还是和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想想看,我们青少年时期,那些学习能力最强最黄金的时段都拿来干嘛了?都拿来弄那个劳什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了,再强大的创造力也会在这种“德智体没脑”中消失殆尽,所以说,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真的是很没脑!
华国人绝对是聪明的,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事实,哪怕就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也依旧是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且是得到国际上都能承认的人才,可惜的是,总是拿不到那个传说中的诺贝尔奖。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操作了这个奖项的公正性,但另一方面,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如果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大到无法抹杀时,那么那些外国人再怎么操作,也会变得很无力,也会变得很可笑。如果那些天才们从小就好好培养的话,说不定我们华国也能出现自己的“诺贝尔”,那样我们的国人就不用再对诺贝尔奖一直酸溜溜的了,说到底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经历过后世种种的陈扬很清楚,那个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后来完全成了一个笑话,勉强也就在“智”方面算是有发展,起码学会了很多一辈子都没用的东西,让脑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其他的几样到后来看,完全都是笑话,起码从陈扬曾经亲身得到的教育中没法得到体现,尤其是“劳”这一方面。
陈扬清楚的记得,在他小的时候,学校里还经常会安排一些劳动,让学生们体验,虽然校方有白用劳工的嫌疑,但是起码还是让陈扬他们劳动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从而会变得更加珍惜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