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页

宋时[校对版] 一剑封喉 2188 字 2022-10-21

思虑再三,也是纠结无法,赵祯无奈之下采纳了庞太师的建议,先看西宁城守城结果,再看嵩山和福州一带弥勒教的动向,要是两方时机合适,朝廷或可冒险抽调兵力前往西宁支援;而若是两边都是动荡不安,无论西宁有多么重要,只怕也是只得暂时将其放弃,待得事后再伺机将其夺回,也算不损国土,不失大宋威仪。

只是赵祯十分清楚,如果西宁城坚守不降,只怕城破之日,西夏人就会大举屠城。就算今后夺回西宁,也不再是如今的西宁;九段大宋国土终究不失,也难以掩饰西宁曾被占领的事实。赵祯对此也是十分无奈,只求嵩山的北少林寺和福州的南少林寺能够担起他们武林正道领袖的名声,尽快击退弥勒教,使得朝廷有信心调兵支援。

弥勒教的事情,朝廷知道不是一天两天了。事实上,在弥勒教还是太玄教的时候,朝廷就完全掌握了他们的一应情报以及动向。毕竟皇帝作用天下,太玄教主不过是邪教首领,纵是真有邪术,也不能与真龙天子对抗。

只是自从弥勒教从太玄教中分裂而出,朝廷一时竟是有些拿捏不住这个邪教了。历朝历代以来,邪教也算是屡见不鲜,只要不起兵造反,朝廷其实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活动,无他,只是因为在历代皇帝的眼里,邪教都是一种管控愚民的上好工具。只要掌握得好,皇帝甚至能通过邪教将一众脑子不好,又对正统神佛不甚敬畏的百姓聚集起来,用教义将他们圈住,其实是更有利于朝廷的掌控管理。

就算邪教举兵作乱,凭借着朝廷对其的掌控,一般也都能轻易平复,甚至还能使得天下更加太平一段时间。毕竟经常掌船额船老大都知道,漂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沉在水底,一时看不见的暗礁。邪教作乱,其实就是将社会不稳定因素聚集在一起暴露出来,一时帮助朝廷筛选目标。将其一网打尽。

历朝历代的邪教教主,只要不是太傻的,其实也都知道这一个道理,懂得在必要的时候故意卖一些破绽给朝廷,帮助朝廷铲除一批实在不稳定的因素,给在任皇帝一个“镇压邪教”有功的政绩。有来有往,有得有失,生意才做得长久,教主也才能一直享受教徒的信仰以及供奉。

其实去年六月,太玄教那一次事情,也可以算作弥勒教舍弃一个太玄教,与朝廷交换某些不能明说的利益的计划。要是朝廷禁军先一步剿灭太玄教,那埋藏在太玄教驻地周围的一应火器就不会被引爆,赵祯的大军还会在附近搜出不少冶炼完美,钢口极好的兵器,用以充实军库。如果这样,弥勒教就能在西北疯狂传教,至少一年之内,只要不举兵造反,绝对不会受到朝廷镇压。

当时正是宋夏战事激烈,百姓水深火热的时候。弥勒教给为百姓提供精神上的信仰支柱,比之佛道两家都能画出更大的画饼,自然能迅速壮大,一句掌控西北一带,享受无尽香火供奉,收益远超过在江南一带秘密传教。

可惜武林正道还是比朝廷快了一步,当赵祯的军队集结完毕的时候,已经是正道进攻太玄教的前一天。当前天下局势,朝廷还不能与武林撕破脸皮,故而赵祯临了还是下令撤军,没将一众正道和太玄教一起扑灭。

之前的情况是那样,现在又有所不同。弥勒教和两少林的争斗,归根到底是武林争斗,朝廷原则上不能插手干涉,只能作壁上观。

令赵祯失望的是,最终,嵩山北少林击退了弥勒教,福州南少林则是成了一片焦土。既然如此,朝廷就不能抽调兵力支援西宁,只能让其自生自灭,或者天降奇迹,拯救西宁一城了。

随后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赵祯的预料,却是武林正道自行平复了南少林之事,不知为何,自发地前往了西宁城。当时众人启程的时候,朝廷对其实在是关注得万分严密,只要这群人又一丝扭转方向,朝着京城来的意思,各地驻军就倾巢而出,一举将其剿灭,不济一切代价,也不能叫开封府陷入危局之中。

天可怜见,是朝廷之幸,也是武林之幸,更是大宋之幸。一众武林人士热血支援西宁,对朝廷的打算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虽然曾经十分靠近京城,最终还是擦边而过,直奔了开封府旁边的京兆府,险险避过了一场甚至不曾存在过的灭顶之灾。也是沿途地方官员万分克制,没有一个忍不住拔刀相向,否则如今大宋的情况,只怕就大不一样了。

随后传来的消息,更是叫赵祯以及一众朝臣震惊,这支由武林人士组成的大军,竟是在一天之间,将西夏两万精兵屠戮殆尽,一举解除了西宁城的困局,将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甚至还叫西夏吃了个小亏。毕竟,屠戮西夏人的,不是大宋军队,而是民间闲散势力!

这样一来,大宋相当于是将好水川万余将士的损失扭转了回来,甚至还小胜一筹,多坑了西夏人数千兵丁,一时占据了上风。要不是庙堂江湖有别,自有规矩存在,赵恒恨不得给这次参战的所有门派一一颁发御笔牌匾,奖励他们护国有功!

只是如今西宁困局已经解除,朝堂上的困局却是愈演愈烈。朝臣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陈同光守城有功,理应重奖,江湖人不在庙堂之中,一应军功都应该算在西宁驻军头上;另一派则认为武林人莫名其妙地前往援助西宁城,又是表现出了极其恐怖的力量,只怕是陈同光与他们有所勾结,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权威,应该治陈同光一个大不敬之罪,抄家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