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还能和皇上背道而驰吗?帝师地位尊贵,可若要和皇上亲近,这就不仅仅靠师傅的威严了,老大人熟读史书,单单就说本朝,这例子就不胜枚举了,朱圭之嘉庆朝,杜受田之与先帝,这不仅仅靠的是师徒之情了,不然就看张廷玉,作为高庙之师傅,怎么还被训斥,罢了相位,还请出了贤良祠?”李慈铭笑着说道,“老大人这内情都是知道的,何须学生再饶舌?学生就不说了。”
“你说的在理。”翁同龢眼中露出莫名的光彩,点点头,“就依莼客的。”
……
“皇上是要宣战的,这毫无疑问,不管是不是明面上。”曾国藩挥挥手,让家仆下去,他也接到了叫大起的消息,“说起来,我心里头也存着一个妄想,若是此生能有一次指挥者军队和洋人对战,也不枉费我这戎马一生了!”
曾国藩喟然叹道,“只是我也知道,嘿嘿,这辈子大约是不能领兵了——仲华,江山代有人才出,老夫已经老了,接下来就是看你们的了。”
“恭亲王等人沉稳,一定是拗不过皇上的。你也不用上折子了,安心操练士兵吧。”
“中堂大人。”荣禄并非是武云迪那种纯粹的军人,他也有些忧虑,“中枢意见不统,外出征战绝非简单。”
“这不用担心。”曾国藩捻须笑道,“本朝从未有政争影响对外之事者,对着洋人,无论是谁,戮力同心,这句话是绝不会错的。”
“叫大起?”太后看着皇帝,“北边的战事不顺,你想做什么?想做大动作了?”
“是。”皇帝十分沉稳,似乎这样的对外战争能让人一下子就成熟了起来,“儿子想着,总不能这样继续下去。”
“之前的事儿,别的都是极好,只是有一样,我觉得不妥当。”太后说道,“一直没有和俄罗斯人宣战,我觉得不好,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自然大家也就疑虑,朝廷到底要和俄罗斯人进行到什么地步,西边的还好,有左宗棠盯着,他忍了好几年,一直想要在俄罗斯人那里出口恶气,可北边的就不行了,大约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他们存着疑虑,不知道中枢的明确意思,自然是犹如没头苍蝇一样了。”
不宣战有不宣战的好处,这样可以灵活机动,万一将来有什么不妥当的时候,可以及时掉头,只是如今这样不宣战的样子,让地方出面,大约是不利于战事的,同治皇帝点点头,“皇额娘说的有理,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已经得罪了俄罗斯人,他们也撕破脸要在吉林动手,这之前的策略就用不到了,明个叫大起,是要让朝野都知道,朝廷对俄罗斯的态度。”
“这些事儿,你自己看着办就好了。”太后摆摆手,“你皇额娘我别的不懂,但不能给你拖后腿,这点还是清楚的。你只要想清楚了,什么事儿,我都是赞成的。”
“还是要皇额娘时时提点。”同治皇帝十分兴奋,脸上泛红,“我已经准备好了,这事儿。”同治皇帝悄悄在慈禧的耳边说了一大堆话,“您看,这样如何?”
慈禧脸色微微一变,“恩?这样,倒也可以,只是,未免有些劳累皇帝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