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被韦泽接见,李鸿章心情激动。如果是要撸他的官,无论如何都不会由韦泽当面下令。既然轮到韦泽出面,定然是有绝大机会。一见到韦泽,李鸿章再也没有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旧时代作风,而是在沙发上坐的从容,专心致志的听着韦泽的话。
“老李,你对高丽的经济问题有什么看法?”韦泽问了个很泛泛的问题。
李鸿章先喝口水润了润喉咙,从容不迫的把他对高丽的心得挑重点讲述起来。“高丽经过动荡之后,上下看似想恢复旧规,其实是人思变。只要我国能够在这方面推动一把,甚至不用陛下下令出兵。只要陛下允许我更深入的介入高丽国内局势,以我们之前在高丽的积累,掌握高丽实权对我们来说并非难事……”
前一段时间与退休的左宗棠交谈过一次之后,李鸿章沉下心来把几年来的工作反思了一番,他完全承认左宗棠就是比他李鸿章更能看清形势。韦泽要的是手下够专业,而不是传统皇帝那种要用人同时又要防人的“玩人”手腕。民朝法度严谨,制度明确。只要是专业人士,自然要归于制度之下。那种自以为是的封建心态很容易就会被人认清。李鸿章要表现出来的是能力与专业,以及对制度的服从和尊重。从前朝养成的“我是xx的人”,这种心态是阻止李鸿章飞黄腾达的最大阻力。
左宗棠能够从如此显赫的地位上退休,难道是左宗棠精通跪舔韦泽不成?韦泽看重的是左宗棠的能力和建树,左宗棠本人最自傲的恰恰是他的能力,最期待的莫过于得到发挥能力的空间。所以左宗棠忠于更强大的韦泽,韦泽给了左宗棠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无疑是读书人最期待的“君臣相知”的典范。
李鸿章发现自己的问题就在于,他对“君臣相知”的理解未免太低级趣味。以为确定了“君臣”关系,就能相知,这无疑是对韦泽的曲解。韦泽把李鸿章撂在高丽,其实真的是看透了李鸿章的强项。
这次李鸿章不再犯傻,高丽的特点,如何利用高丽现状,李鸿章讲的深入浅出。用不太长的篇幅讲完之后,李鸿章总结道:“陛下,高丽之事虽然道理上如此,不过做起来会有什么结果,我也未必能预测的准。不过按照这样的方法干下去,我国对高丽的经济、金融、政治、军队的控制都能更上一层。而且袁慰亭、王士珍等年轻同志们都很能干,也都是实事求是之辈。我认为可以相信他们。”
以李鸿章的聪明,他的话一讲完,就看得出韦泽非常满意。这不是那种城府浅的人会被看透的感觉,而是那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人面对同样做事态度的人,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认同感。
李鸿章心里面忍不住后悔,若是早点明白这种事情,他可就不会仅仅成为一个小局长。
“有件事我要你去办。和高丽代表谈谈。”韦泽简单的给了李鸿章一个命令。
第146章 更正确的选择(十七)
让李局长去解决高丽问题,也算是人尽其才,韦泽并不想过多的干涉。此时有比高丽重要百倍的国内事务。三会日期进程没有发生问题,然而整个会议也只是在平息矛盾,整体政策推动可谓举步维艰。
人大对与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没有概念,中国人民自己吃自己吃了几千年,现在国家突然蹦出来说,“国家要把大家的基本生活给保障起来”,且不说大家支持不支持,首先是有没有人信。人大信不信尚且为其次,光复党自己信不信,这都是一个大问题。
“未来两年,我要到全国视察。”在政治局会议上,韦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光复党里面论靠两条腿走的最远的一票人中,韦泽无疑是其中之一。这十几年来,韦泽都督倒是不太走动。现在韦泽提出要到全国视察,大家一时不太适应。
“铁路修了这么多,我到全国视察也不累。既然省里面的同志意见这么大,我也得亲自去看看。”韦泽微笑着说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整天憋在南京城里面,对基层情况已经不了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