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页

一个步兵携带10枚手榴弹,200发子弹,坐在卡车上的时候这点重量不算啥,步行的时候这种重量可就要人命了。更不用讲卡车牵引的75火炮,一辆卡车拖着一门75火炮和一部分弹药的时候还在摩托化能力范围之内,若是靠人力拖动,在山区简直是噩梦。

“摩托化好!就是好!”胡行至的气力并没有完全恢复,即便是有些语无伦次,胡行至还是强烈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基础测试是非常残酷的,各种极限性测试一个接一个,目的是要尽快找出摩托化行军的上限。就如最初的测试中,一个班10名战士乘坐一辆卡车,考虑到部队的装备损失,测试一辆车拉两个班也是测试内容。

军人们还好,那些参与的数学工作者们的脸色更加难看。可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收集数据,最后完善相关的数学模型。身体上的折磨和脑力的双重消耗下,不少数学工作者脸色发白。

祁睿作为发起者之一,他要考虑的更多。摩托化行军的战役目标是在50到100公里的距离上实施有效的战役突破,眼下的事实证明100公里的战役突破可以达成,就以光复军的实力,50公里的战役纵深就达到了极限。而且摩托化部队还很符合光复军的战略思考,尽可能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的劣势兵力。打大仗,打包围战,打歼灭战。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摩托化部队现阶段非常成功。

至于未来更大规模的摩托化部队,那又是另外一码事。规模扩大之后,后勤压力成几何倍数级别的增加。祁睿现在对自家老爹佩服的五体投地,韦泽引导光复军以空前速度发展,所用的时间看着没多久。以乐观的估计,光复军建立起摩托化步兵,并且让摩托化部队战斗的规模达到十万人级别,至少得三到五年。

而且把这样规模的装备布置在北美,又得一两年时间。前前后后最短也得五年时间才能在北美实施摩托化战斗。至于韦泽提出的偏三轮摩托,现在连样车都没制造出来。这种替代马匹的战斗装备啥时候能够服役,还是个未知数。想到这里,祁睿发现自己还得参与到马匹与摩托化部队的演习中,这又是一次艰苦的实验。

总结会没能开出什么名堂,对这种全新的作战模式,所有人都有诸多期待,事实又证明这些期待大多数不靠谱。除了最直观的感觉,例如胡行至坚持的“摩托化好!就是好!”之外,想法已经枯竭到近乎没有的地步。

身为测试部队的党委副书记,看着有些冷场的表现,祁睿笑道:“同志们,我有个数据。大家猜猜参与测试项目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一提起数据,相当一部分参与者都呲牙咧嘴。这些同志天天和数据打交道,听到数据的第一反应就是感到恐惧。油料消耗数据,部队各项基本战斗力数据,每一项数据都要这帮人亲力亲为,太阳晒,月亮照,风吹雨打,这都是数据。还包括载重15吨的小卡车运力分配。所有都是数据,以及数倍数十倍于记录数据纸张重量的汗水。

“参与测试者的平均年龄217岁。这个数据和广东整编以及普及解放鞋的部队年龄差不多。”祁睿说话的时候还算是精神饱满。

这帮实际测试的同志一时没明白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祁睿也没想打马虎眼,他自信地说道:“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当年我们第一次行军能力大突破的时候,正好和我们现在参与者摩托化部队建立的平均年龄差不多。上一次解放鞋和标准行军背包普及之后,光复军行军能力得到了大突破。现在,我们也一定能够得到大突破。”

对这样的说法,与会同志用哈哈大笑来表达反应。那不是认同的大笑,仅仅是因为这个数据太出人意料,而这种相互的内在逻辑性又显得太过于牵强。

祁睿心里面虽然感到失落,却没有因为这个打击而退缩,他爽朗地喊道:“咱们的父辈引领上一次大突破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此时轮到我们引领光复军获得新突破。这虽然看着很可笑,可真的想想,难道不是这样么?咱们难道不是希望创造出不亚于我们父辈的功业么?”

“说得好!”李少康在一片沉寂中大声答道,“咱们不说一代比一代强,总不能一代比一代差吧?光复军在咱们父辈手中建起了赫赫威名,难道到咱们这一代就要砸招牌不成?”

只要说得有理,思想鼓动总是能起些作用的,更不用说这个平均217岁的团队都是年轻气盛的少壮派。之所以不能立刻响应祁睿的说法,是因为老一辈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有着过于巨大的压力,连续有两个人蹦出来喊话,年轻人也觉得这话其实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