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郁闷之下,朱由检随手拉开书桌抽屉,从里面摸出几粒巧克力糖豆丢到嘴里,但几乎就在那股醇厚香浓可可味于口中化开的同时,朱由检又立即想起这种颇美味的糖果恰恰也正是来自于琼海镇,心情一下子变得更加郁闷了。
——如果琼海军是那种一味跋扈,与国家毫无益处的禄蠹国贼之流,那即使对方再怎么强悍,朝廷这边作为一个整体,终究还是能下决心与其对抗的,接下来无非是采用何种谋略而已——就好像对夙敌蒙古和关外建虏一般,与强敌死磕到底本就是大明的传统。
可偏偏那伙短毛桀骜归桀骜,却又真真切切的给朝廷带来了不少好处。别的姑且不论,光是这紫禁城中眼下就有许多来自琼海镇的好东西。尤其是眼前这座新翻修的御书房,其中所有家具陈设都是使用从海南运来的材料,完全按照琼镇所提供的图纸,由南方技师带着宫内匠人一同装配搭建,其舒适方便程度远非传统宫室可及。
思维发散开来,朱由检的目光情不自禁从桌面奏折上转到了旁边——那里摆放着一盏玻璃台灯,虽然仍旧需要点灯油,可由于配置了反射镜的关系,其光照度远比一般油灯要亮很多,晚上读书直与白昼无异。
接着再转到窗前,那里有用大块玻璃片镶嵌的落地大飘窗,对外凸出形成一个半圆的阳光房。每当中午时分,暖暖的太阳光照射在柚木地面上,在那里摆上一张弧形底面的半躺摇椅,没事的时候躺在椅子上晒晒太阳,绝对是一件赏心乐事——想起前些日子自己抱着幼子慈琅坐在上面摇晃,小家伙开心大笑的样子,纵使朱由检此刻满心愁绪,脸上却也禁不住显出一丝微笑。
之后他的目光从窗前又转到侧壁一扇小门处——这间御书房不大,不过里面除了书桌台架外还布设了一张床,可供临时休憩之用。而且在主屋旁边还附属了一间小小净房——按短毛的习惯叫盥洗间,那里头全套卫生设备带墙面瓷砖也都是琼镇出品。而这间墙壁四周都遍贴瓷砖的小屋也是与大明传统习俗相差最大的一处地方——按照传统这类房间向来都是远离主屋的,但朱由检如今却已经习惯在这座小屋里洗漱起坐,甚至每天早晨还得专程从寝宫到这边来洗个澡才觉得全身舒泰,否则一天都不得劲儿。得宠的田妃来这里混了几次后也嚷嚷着要在自己宫室中搞一处同样的,只是见皇帝最近心情不太好才没敢多提。
第五百九十一章 御书房中(下)
想着想着,手里又不自觉拈了几颗糖豆想要扔到嘴里,不过这位朱由检皇帝随即想起什么似的,又将其丢回到罐子里——说来可笑,这些巧克力糖豆在下面送上的贡品目录中里乃是标明送给宫内几位皇子公主的,只是见崇祯也爱吃,周皇后才悄悄给他拿了一罐,却绝对不好意思宣扬出去——说皇帝跟小孩子抢糖果吃?那肯定会被人笑掉大牙的。况且数量也不多,即使以堂堂皇帝之尊,也只能严格控制住自己,每天固定吃几颗,不肯超出。
吃了几颗糖果,心绪略略平复了些,朱由检也终于放下手中御笔,打消了要向南方出兵的念头,为了不破坏心情,他决定暂时把与盐税相关的奏章都放到一边,先看看其它的——所有奏章在送到皇帝桌面之前都会由内书房秉笔太监先看过,同时在一张小黄纸条上写下大致内容,以便于皇帝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其内容并作出批示。明代秉笔太监之所以权力极大,就是因为有这“贴黄”之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君王的决策。
今天负责写贴黄的大太监就可能是收了朝中某些人的贿赂,那些奏章放置的顺序以及贴黄内容就有极强的针对性——崇祯随手拿起一本翻开一看,眉毛不禁又竖起来了。却是户部和工部联名上书,谈到有关琼海军私铸银钱的问题。
这份奏章很长,其核心内容却是来自工部宝源局某位下属官员所递交的一份报告,其中大量使用了表格和数字,文字也多以白话为主,与传统士大夫风格大不相同——琼海军对大明王朝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就连这份弹劾琼海军的奏章,撰写者为了增加说服力,也不得不采取了类似于琼海军公文的格式,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根据那位官员的报告,最近京城市面上“洪武通宝”银元流通的越来越多了。这些银币铸造精美,份量十足,一枚银元相当于五钱白银,很多商家甚至拿它当砝码用。在市面上极受欢迎。就其本身而言这种银元是极好的货币,可问题是它并非由官方出品!
明代的钱制并不完善,自从宝钞烂了大街之后民间流通便以银为主,铜钱辅之。有钱人家把手头散金碎银铸造成大锭子便于储藏并不稀奇,需要使用时再剪开,也有富贵人家年节时铸造些金银小钱挂在孩子身上当作吉祥物。但从没听说过有谁敢把银子铸造成标准钱币拿出去流通的,更不用说在上面堂而皇之铸以年号了!
可那伙短毛偏偏就这么大模大样的干了,而且还干得风生水起。曾有些地方官想要禁止民间用“短毛银钱”交易,但人家说他们这是在用银而非用钱,朝廷不见得不给人用银子。那如果要求将银币剪开当碎银使用呢?——且不说剪开之后就要增加火耗费用的损失,不可能有用户愿意承担。光凭银币上那张长长马脸——据称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头像,谁敢去剪太祖爷的头?
托了朱元璋头像的福,“洪武通宝”银元在各地传播的相当顺利,各地官员即使明知道这玩意儿不太妥当,却也找不出理由来查禁——关键在于,朝廷本身对此的态度也很模糊,并没有查禁的要求。如果是对一般普通人,这种官方没允许的事情干了肯定属于犯法,可对于像短毛这样强悍的主儿,既然朝廷没正式反对,那就没人敢去找麻烦。
那么短毛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把白银铸成银币呢?那位官员也作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调查。一般来说私铸货币无非是贪图货币实际价值与面值之间的差价——比如有些偷融铜器私铸劣质铜钱的私商,就是利用货币面值高于铸币花费来牟利,不过在大明朝能这么干的人很少,因为明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劣质铜钱制造商——各地宝泉局铸造的钱币最初几批含铜量还高一些,但越到后来掺杂的黑铅就越多,从早期的铜九铅一到后来铜五铅五,甚至更低,于是在民间铜钱的交易价值自然也是一跌再跌——当年洪武,永乐年代含铜量高的大钱每七百文就能兑换一两白银,而万历年以后铸造的劣质铅钱则跌到了两千一百文兑换一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