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凯若有所思的看着天花板有些发呆,心里想着这个时候索罗斯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大的决绝之心和信心,确定自己可以在香港大捞一把。难道自己在此之前的所有警告对他而言竟然是如此微不足道,无足轻重?
在多少年后,赵文凯才隐约的了解到97年的时候为什么索罗斯会如此疯狂的攻击香港。而事实上证明,国际基金并不是单纯的跟风者,而“量子基金”也并不是索罗斯一个人说的算。在横扫了整个东南亚后,所有人都眼红了,红的像是兔子一样。单看金融市场的形式和汇集起来的天文数字的财力而言,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放弃香港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其实就连索罗斯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而当初他之所以会答应赵文凯,很大的原因是不想两败俱伤。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
当然,这些事情在很多年后赵文凯才了解,索罗斯也会在自传里提及。正所谓时过境迁,赵文凯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出本自传什么的。
时间进入1998年1月,就在香港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还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忽然传来香港著名上市公司“百富勤投资”被强制清盘的消息。这家创立才十年就跻身《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之列的融资机构,由于大量投资东南亚债券市场而深陷困境,被迫于1998年1月12日宣告破产。这对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香港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香港恒生指数这天一度跌破8000点大关,市场极度恐慌。
这件事情赵文凯倒是有着预见性,不过在旁人的眼中,赵文凯也并不轻松。从97年年末,“华夏系”的股票价格就不断的为外来资本蓄意的打压,和其他的香港大企业相比,有点摇摇欲坠的意思。
其实不光是赵文凯,连当年的“亚洲首富”李家诚旗下的企业,连同香港的十大富豪,各个都是每天看着“损失”过生活的。好在在此之前因为赵文凯的影响,有所准备,才不至于损失惨重。尽管如此,看着自己用心血赚回来的家当一点点的缩水,换了是谁,这心里都肯定好受不起来。
所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争论,香港的金融市场是否能够抵抗得住这股来势汹汹的金融风暴。
但是大部分经济专家和外界民众,在忧虑中,对香港的未来还都是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
在世界的经济版图上,香港是一颗耀眼的经济明珠。近半个世纪以来,香港政府一直奉行着对市场近乎零干预和低税收的政策,香港也因此赢得了世界上最自由经济体的称号,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财富奇迹。作为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香港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金融体制以应对国际竞争,当然也要防范那些投机者们。
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开始于1983年10月,当时的港英政府宣布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实行1美元兑78港元的预定官价。
“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着整个港币体系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联系;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与公众的市场行,使市场汇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现实资金供求状况。仅就对付货币投机者而言,这二者的结合,犹如一个虎口,使投机者面对被吞噬的风险”。
联系汇率制是伴随中英关于香港主权问题的谈判而产生的,此后的十几时间里来,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港币信誉卓著,坚挺走俏,联系汇率可以说功不可灭。
也正是因为如此,香港才没有像泰国一样,短短的时间内就被国际基金冲垮。
在赵文凯的记忆里,1997年10月国际炒家对香港金融市场的第一次冲击,使香港经济损失惨重。10月21到23日的三天时间里,香港恒生指数累积下跌了将近3000点。香港十大富豪的损失估计起来就超过了2100亿港元。这一次虽然没有那么惨重,但是光是看数字,也足以让人头皮发麻。
财富流失、经济下滑、社会震荡,刚成立不久的特区政府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索罗斯在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击。
而在另外一个战场,同样的也有人正准备发起最后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