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页

用一盘散沙形容这些人再是恰当不过,为了团结他们,形成抗清的统一战线,周士相在肇庆时大笔一挥就给了他们几个镇的编制,并许诺将来打下来的地盘可以“瓜分”给他们,这才成功组织起西征。然而相比太平军的镇,这三个镇的实有兵员都不足定额的一半,导致一个侯爷在军中可能只是个带着几十个兵的总旗。

定武朝廷正式建立后,周士相已经着手整顿这些乌七八糟的爵爷,或是削爵,或是降爵,为此,使得那些当初的“盟友”对于越来越“跋扈”的周士相很是不满。若非他们的确没有实力起来闹事,只怕又是一场风波。

只是,紧张的形势和不断的战事让周士相腾不出手清理这些镇,且后来投降的清军和吴军越来越多,军部不但不能整顿各镇,反而还要不断的批出新镇的名额出去收买人心。如贵州那位李治亭一手黄金,一手满州贵妇,硬生生的瓦解了吴军在贵州的防线,拉来了几十个吴军将领,为了安置他们,达到千金买马骨的作用,以便在日后和吴三桂的战争中收到奇效,周士相也只能违心收编他们,给予他们编制。这样一来,就导致挂在军部的镇编多达37个,可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凑数,没有什么战斗力,并且空额现象严重。

投降的将领为了从太平军这里多弄好处,往往手下只有几百人,他却敢报几倍,而为了安抚他们,稳住他们,从军团到军部,一层层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的结果就是养了一大帮废物,消耗本就不多的财政。

这种情况就如当年李自成进京一样,几万人的军队一路上却收编了几十万的明朝降军,滚雪球般的壮大,最后却瞬间坍塌。

周士相面临的情况就是从当初的“打江山”变成了现在如何“坐江山”。

整顿军队和清理朝堂,彻底清洗反对势力一样,成了周士相现在的当务之急。

打造“五大主力”是周士相整军计划的第一步。

第1113章 当兵就当新一军

出于战争形势和实际战斗指挥需要,周士相决定组建军一级编制。根据他的要求,军部将从现有各镇中选出10个镇的精锐合编为5个军。每军下辖两镇,一个为纯火器镇,一个为步骑合编镇。各军实际定编战斗人员21000人,非战斗人员(后勤、参谋)2000。

新组建的军编制取消卫一级,由伍、队、营、团、旅、镇六级构成。

一军之将称为军长,以下为镇将、旅校、团长、营官、队正、伍长。军长为都指挥衔(正二品),镇将为指挥使衔(正三品),旅校为指挥同知衔(正四品)、团长为千户衔(正五品)、营官为百户衔(正六品)、队正为总旗衔(正七品)、伍长为总旗衔(正八品)。

各军仍编安军使,军一级安军使称总镇,指挥使衔(正三品),镇以下各级安军使依等降级,镇安军使为指挥同知衔(正四品),旅一级为指挥佥事衔(从四品),团一级千户衔(正五品)、营一级百户衔,队一级为总旗衔。伍一级不设安军使。

除正式确定各级指挥和安军使的职秩品级外,新建的军编制设参谋部,部之长官称参谋长,职衔略低军长和总镇,为从三品衔,负责一军日常训练和战斗指挥及情报搜集判断、军令文书等事。

军参谋部下辖战斗工兵(营编制)、传令特务兵(队编制)、作战参谋室(团编制)三个机构。

除新设参谋部外,军一级增设后勤司,司之长官称辎重官,衔定从四品的指挥佥事,下辖一个负责粮草辎重的运输营。除与军部直接交接粮草军饷事谊外,辎重官还要负责和地方对接,如军营安置、地方交道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