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汉复很是热情的上前拉过唐三水,在一众官绅百姓的注目下,昂首入城。为了安定城中居民之心,贾汉复特意下令朱大洪组织士绅百姓到城门观看江南右军入城,现在看来,效果十分的好。
江南右军跋扈是跋扈了些,不过军纪却也严明,并没有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像其它客军一样在城中扰民。这就让贾汉复面上更有光,在给鳌拜的书信中,他还特意夸赞了江南右军,称之为百战精兵。
第1120章 太子人选
南京眼下没有“内廷”一说,不过却设有司礼监。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就是当年主动前往夔东游说十三家攻打重庆的太监潘应龙。
潘应龙原先就是永历朝廷的司礼秉笔,早年曾在京中御马监当过差。算起来,崇祯朝的大太监高起潜还是他的义父。不过和义父高起潜比起来,潘应龙身上多了高所不具备的民族气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定武帝于南京登基后,周士相才让他担任了司礼监掌印。
不过潘应龙这个司礼掌印太监和他的前辈相比,却是名不副实的很。
明制,内阁票拟,司礼批红,内外制衡,遂有内外廷之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内廷的权力甚至还重于外廷,由此产生了许多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
崇祯帝登基之后,虽诛杀魏忠贤,大办逆案,并且裁撤厂卫,使得内廷再也不能和外朝相抗衡,但直至崇祯帝吊死煤山,内廷都依旧存在,只不过权力不如从前那般大。其间王承恩和高起潜二人,也曾权重一时。
两世为人的周士相虽然对阉人并无歧视,但却也不喜阉人干政,也不想再看到南京的皇城里充斥大量太监,所以即便是不得不重设了几个内廷衙门,也恢复了司礼监这个内廷二十四衙门之首,但是和从前相比,“内廷”这个说法已经再也无人提及了。
定武朝廷的军政大权一直是由周士相的齐王府掌控,现在则是由大都督府统一号令。内阁首辅郭之奇都没有什么大的权力,况潘应龙这个司礼掌印呢。单说权力的话,就是几年前被杀的永历朝司礼太监庞天寿都比潘的权力大得多。
毕竟,那时候朝廷的大小事务永历还能说上话,哪怕被孙可望视为傀儡那几年,永历帝在大多数明军将士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就使得永历多少还有些威信,连带着庞天寿这个司礼太监也能“狐假虎威”。
然而到了定武帝这边,除了南京城里没有权力,只会发牢骚的文官们,军队当中,这位天子的影响力少得可怜。若说有的话,也就王兴、朱统、郭登第那帮早年作为“盟友”身份加入太平军的将领。但叫这些人起兵反对周士相,只怕他们也有心无力。至于周士相的嫡系,想给他黄袍加身的可不单单是一个香山侯蒋和。
十天前,周士相向朝廷上疏,奏请恢复大都督府。定武帝明知不批这道奏疏,周士相也依旧会恢复大都督府,但因为南都的事还是气不过将这道奏疏压了下来。奏疏被压下来后,周士相倒好,也不再上疏为自己恢复大都督府、整军北伐的目的辩解,更没有发动周党上疏支持,而是直接把事情给办了。
潘应龙听说镇江那边已经挂起了大都督府的牌子,原先齐王府和太平军军部的人员都到大都督府办公了。各地的公文现在也一律送到了镇江大都督府,大都督府那边看过之后,才会摘抄送到南都内阁。并且送来的这些公文下面,都注上了大都督府的处置意见。这把内阁首辅郭之奇气得够呛,因为这种行径和从前内阁的“票拟”权力有什么区别?是不是说从今以后,内阁可以不要了,那大都督府直接就是内阁了?要这样,内阁还要了做什么?不如罢了了事。
军队那边,周士相的动作也大,听说要新建五个军,搞什么五大都督各司一战区。种种规划,包括五大都督人选全是周士相一手操办,南都这边连问都不能问。再结合顾炎武搞出来的公揭风潮、锦衣卫到处抓捕这次风潮中出力的科道官员,潘应龙很担心,周士相是不是北虏未灭就要篡明自代。
若真那样,潘应龙能做的也只是尽力争取保住定武帝的性命。要是周士相要弑君,那潘应龙逼不得也只能再次联络忠贞营勤王了。他和洪部院谈过此事,洪部院的意思是再观望观望,若周士相真的走上孙可望的老路,他们这些忠于大明的臣子也只能和他分道扬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