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页

潘迪生这段时间日子也不好过,新宝是成立了,可有院线还得有片源。随着洪金宝、岑建勋相继离开,冼其然主持下的德宝只能拍拍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白领喜剧,在票房上难有大作为。其他电影公司首选的合作对象肯定是嘉谊院线,一般好的作品都可以在那边排上档,而嘉谊看不上的电影,那些电影公司才会拿到新宝来碰运气。

要是拒绝了这些电影公司,以后片源渠道就会越来越狭窄;而答应这些公司,他们拿来的又尽是一些质量低劣的电影,根本吸引不来观众。新宝院线成立至今,一直都没有摆脱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

新宝院线旗下有25家影院,而嘉谊院线旗下有88家影院,论数量新宝也有嘉谊的三分之一,可这两个月来的香港电影票房总额,九成都被嘉谊占去,新宝只占一成。

潘迪生知道,再这样下去,不用等林宥伦出手,新宝就会自己先垮掉。必须要拉拢几家有实力的电影公司,专门为新宝供片,这样才能抵住颓势。

独立制片公司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和麦当雄的制片公司,可这两人都已经被林宥伦先一步拉拢,其他电影公司要么是实力不够,要么直接就是嘉禾以前的卫星公司,新宝对这些公司而言实在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于是,潘迪生便有了扶持有能力的电影人自己开公司的打算,最先进入视野的便是曾志伟。

在三大院线合并之前,有两部电影表现十分亮眼,一部是邵氏的【赌圣】,打破本埠最高观影人数记录,一部叫做【最佳福星】,这部电影是什么来头,只需要看看名字就知道了……“最佳”代表着【最佳拍档】,“福星”指的当然就是【福星】系列,在【宝贝智多星】系列和【赌神】、【赌圣】系列赌片之外,这两个系列的电影是最赚钱的。

强强联合果然不同凡响,【最佳福星】只在香港票房就达到3600万,而这部影片的导演就是曾志伟。

很多人都以为是洪金宝用私谊说动麦加,两人联手拍出了【最佳福星】,实际上曾志伟在其中起的作用更大。当时他跟洪金宝同麦加说,你们肯做的话每人给我七天,其余我做,两位什么都不用操劳,回来后每人估计能分一千万。

搞【最佳福星】赚了大钱,曾志伟雄心万丈,想甩开几大电影公司单干,恰逢潘迪生想扶持一些电影人为新宝拍片,被曾志伟游说成功,于是“好朋友”电影公司就成立了。

至于泰笛罗宾能被曾志伟拉拢过来,便不得不说起新艺城三巨头的分裂。

当年新艺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集体创作、集思广益居功至伟,由麦加、石天、黄百鸣、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笛罗宾组成的七人创作小组,碰撞出不少火花,新艺城前期的经典之作几乎都是他们群策群力的结果。

七人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麦加上大学时主修电子工程,后来做工程师时,又去纽约大学专门学习电影制作,在美国曾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过三部枪战片的拍摄。在【最佳拍档】系列中,他利用自己学过电子工程的长处,熟练地将高空飞车、电子武器等特技融入电影创作;石天是喜剧演员,喜欢从演员的角度审看剧本;黄百鸣曾是话剧的发烧友,对戏剧颇有心得,擅长编剧,新艺城的许多剧本都由他操刀。徐克是一个集导、编、演等能力于一身的将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部电影;曾志伟喜欢玩而见多识广,对香港和台湾草根阶层的审美趣味了然于心;泰笛罗宾来自音乐界,且导、演俱佳。

拍了那么多卖座片,新艺城为投资方金公主确实赚了很多钱。而新艺城由麦加、石天、黄百鸣三巨头掌舵,但他们利益分配其实是不均的。因为当时他们三个与金公主的雷老板是这样商量的:新艺城的股权,黄百鸣占9%,石天占19%,金公主与麦加合占72%。而在这72%股权中,金公主占37%,麦加占35%。也就是说,“三巨头”中麦加拿的是大头。

集体创作虽然优势明显,却很难持久,很快这三巨头便因钱多钱少问题,闹起纷争,先是曾志伟退出七人小组,远走台湾拍戏,后来被洪金宝招回帮他搞宝禾。接着徐克也开始不满三巨头坚持只拍喜剧的创作思路,在金公主的支持下自己成立“电影工作室”,虽然仍旧挂着新艺城招牌,却能跨过三巨头,直接与雷老板对话,并且票房分红也直接从金公主领取,与新艺城基本上脱离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