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页

相识这么多年,何冠昌又怎么会看不出邹文怀心中的想法。

“你是不是在想,如果用iax技术来拍电影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

邹文怀转过头看着何冠昌,反问道:“你觉得林宥伦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劲儿来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也许这项技术的商业运用还不成熟,但他已经在开始做准备,最终目的肯定是要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商业电影上。”

“我觉得这是好事,林宥伦把这项技术完善成熟,然后我们也可以跟着受益。”

邹文怀叹了一口气,“可这样一来,以后我们拍电影还是要被他继续牵着鼻子走。”

何冠昌无奈地耸耸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当初我们一念之差,让他成了气候呢?”

“这一点我倒是不后悔,当初我们要是压着他,就会把他推向新艺城或是邵氏那边,这样你觉得嘉禾还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吗?”邹文怀摇摇头,“我只是弄不明白,这些年他做的很多事情,给我的感觉都有些在赶时间,以他现在的位置,走得完全可以更从容一些,就像现在这部纪录片,你刚刚提到的iax技术,我觉得十年之内都很难得到推广运用,他现在就把它拿出来,是不是太着急了一些?”

何冠昌两手一趟,“所以我说他就像一个谜,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把他真正看懂过。”

邹文怀、何冠昌这边已经由纪录片讨论到林宥伦身上,而另一边,黄立成、陈然的话题却还继续停留在纪录片里的内容上。

“这是滇省的迪庆,和我一个大院长大的朋友以前在这边的部队里呆过,回来的时候还给我带了一包上面说这种野生菌,不过是晒干的,感觉味道一般,新鲜的烤出来真有那么好吃吗?”陈然看着银幕皱眉说道。

“在香港的高档餐厅里能够卖到几百块一盘,你觉得呢?”黄立成倒并不怀疑纪录片里所说的事情,因为市场价格是最能直观表现一种东西价值的标尺,当然抛开运输成本,片中提到这种松茸的价格也是贵得惊人。

陈然点点头,然后提醒说:“那你可就要趁着这部纪录片还没有大范围播出的时候,赶紧给中央打个报告,提醒当地政府这东西的价格,让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不要让当地的百姓把这东西随便就给贱卖了。”

陈然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他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你没看纪录片里说吗?当地松茸产量太大,而且不易保存,在现在销售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想卖上价格也不容易啊。”黄立成指出说。

“总应该想想办法,做得好了也是一项外贸创收啊。”陈然提了这么一句后,也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银幕上的纪录片讲完了松茸这个内容,接着又讲到了浙省的冬笋、滇省大理北部山区的井盐以及鄂省的藕,但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纯地讲述这些食材,而是通过踩松茸的少数民族少女卓玛、挖笋人老包、采盐腌制火腿的老黄以及挖藕人两兄弟,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折射出不同地域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