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伦不置可否地耸耸肩,“张小姐为什么会这么肯定?”
张纯如不假思索地说道:“我读过【辛德勒名单】的原著小说,感觉辛德勒和拉贝身上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纳粹出身,并且用自己的身份作掩护,帮助很多人逃过屠杀,斯皮尔伯格先生既然拍了【辛德勒名单】,那么他应该也会对【拉贝日记】感兴趣。”
林宥伦沉默了一阵,最后给了张纯如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但愿如此。”
第898章 新的故事
事实上,张纯如只猜对了一半。
【拉贝日记】和【辛德勒的名单】确实存在多处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但是张纯如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为斯皮尔伯格本身就是犹太人,所以【辛德勒的名单】对他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而【拉贝日记】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斯皮尔伯格愿意在【辛德勒的名单】上投注大量的情感,并不意味着他在拍摄【拉贝日记】时会同样这么去做,因为他不是中国人,对同胞被杀害不会产生那种切身的同情,而只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便斯皮尔伯格愿意接手,肯定也拍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震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斯皮尔伯格这个层次的导演,一般都不会愿意去重复拍摄同一类题材的电影,【拉贝日记】因为和【辛德勒的名单】太相似,反而容易被斯皮尔伯格拒绝。
当然林宥伦和斯皮尔伯格有约在先,而且现在两人又是合伙人的关系,只要林宥伦开口,斯皮尔伯格十有八九不会拒绝拍摄【拉贝日记】,但是这样拍出来的影片效果肯定不会有预期那么好。
林宥伦费了这么大工夫找各种资料,其实就是为了说服斯皮尔伯格心甘情愿地来帮他拍这部电影,而他选择斯皮尔伯格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林宥伦需要借助斯皮尔伯格高超的导演水准,将这部电影拍成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的经典之作,另一方面,只有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国际大导演,拍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出来,在国际社会上才会有充分的说服力,这一点是华人导演没有办法替代的。
张纯如没有细问林宥伦其中的缘由,不过心中隐隐能够猜到,这一切的答案可能将会落在林宥伦接下来要见的那个华裔女作家身上。
张纯如离开没多久,一个身穿风衣的华裔女子姗姗来迟,一见面就忙着给林宥伦道歉。
“林先生,真的很不好意思,来的路上车坏了,不得不打车赶过来,耽误了一点时间,还望多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