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事情已经查清楚了,我们这次的行程并没有泄露,这些记者从三天就开始在机场蹲点,反馈过来的消息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时候达到,所以这次的事情应该只是一个意外。”
对于这样的结果,林宥伦也有些哭笑不得,守株待兔的办法虽然很笨,但有时候却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就在林宥伦感慨香港媒体记者的耐心真好的时候,阿杰接着又告诉了他一个消息。
“因为史蒂芬先生和我们同行的缘故,媒体那边应该是产生了一些误会,他们以为史蒂芬先生就是《太平轮》的导演,估计这个时候,有些记者已经开始发新闻了。”
斯皮尔伯格听到阿杰提到自己名字,好奇地转过头看着林宥伦,因为阿杰说的是中文,斯皮尔伯格并不知道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这件事应该和他有关。
林宥伦把阿杰的话给斯皮尔伯格转述了一遍,斯皮尔伯格听后哈哈笑了起来。
“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误会,其实我对《太平轮》这个故事真的很感兴趣,可惜影片已经确定了导演,而且以卡梅隆那家伙的性格,他肯定不会愿意和我合作!”
这些年美国媒体没少把斯皮尔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放在一起做比较,本来两人关系并不是很差,但是因为这个缘故,反而没有在一起合作的可能。
自嘲完之后,斯皮尔伯格跟着又补充说:“当然了,《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也很出色,希望我这次来真能够像林你说的那样挑选到一些足够优秀的演员。”
在拿到《金陵十三钗》剧本之前,斯皮尔伯格很担心这个剧本的立场会过于偏向中国这边,这样会他在拍摄的时候会很为难,同时也会召来一些质疑他是否坚持客观立场的质疑,因为在美国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而斯皮尔伯格也不是中国人,他不可能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将自己的情感完全地偏向于犹太人这边。
最后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金陵十三钗》虽然是以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为背景,主题已经提升到了人性的救赎上,这就避免了斯皮尔伯格身份带来的尴尬,同时这部电影在开场时候还会有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激烈战争场面,而这段时间斯皮尔伯格正好在构思着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觉得自己对拍摄战争场面的一些想法,可以现在这部电影里实践一下。
要是林宥伦知道斯皮尔伯格的这个想法,肯定可以猜到斯皮尔伯格正在构思中的那部作品是哪部电影,当时林宥伦在剧本大纲里加入这段剧情可没有想这么多,他只不过是想在电影中表现中国军队守卫南京时候的惨烈,根本没想到这个设计会成为斯皮尔伯格检视自己对战争场面驾驭能力的一次实践。
在林宥伦的认真建议下,斯皮尔伯格决定实地造访南京,同时也为自己这部电影挑选合适的演员。
媒体误会斯皮尔伯格是《太平轮》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并不在意,但林宥伦却觉得这件事要进行一下澄清,免得引起更多的误会。
斯皮尔伯格远来是客,自然一切都听林宥伦的安排,送他到酒店下榻之后,林宥伦就让阿杰去联系媒体,他准备立刻召开一场关于《太平轮》的新闻发布会。
虽然时间很紧促,但闻讯赶来的媒体依旧有上百家,偌大的会议室被坐得满满的,后来的记者就只能站在两旁的过道和最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