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幕后主创人员严谨求证不容出错的态度,就不会有《大长今》的成功。
在故事结构上,义妁和长今的经历非常相似。
义妁出身医术世家,父亲是宫廷御医,因为医术高明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嫉妒,某日一皇子突发急病,义妁之父奉命诊治,但是他写好的药方却被崔府志偷偷修改了用药分量,最终皇子夭折,义妁被判满门抄斩。
义妁因为刚刚出生免于一死,最后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
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但是养父以义妁是女儿身为由,坚决不许她学医,也不传她任何的艺术。
养父的反对并没有打消义妁学医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她成为女大夫的决心,她一边自学医书,一边在帮养父打下手同时在旁边偷偷学习。
可惜好景不长,中原地区爆发大瘟疫,许善友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救治患病的平民,自己却不幸染上瘟疫,药石无效,在临终前,他把真相告诉了义妁。
原来许善友不许义妁学医,是因为他认为义妁的父亲就是因为医术高明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宁愿义妁一辈子都只做个平凡的普通人。
许善友死时要义妁立誓永不学医,为了让养父安心离去,义妁只好违心地答应了下来。
操办完许善友的后事,义妁将原来的医馆低价转卖给另外一个大夫,条件是对方要答应继续帮穷人免费义诊。
义妁外出游历归来,却发现买下的医馆的那人并没有履行诺言,甚至还把无钱看病的穷苦人从医馆里赶出来。
义愤之下,义妁只好违誓重拾医术,专门办看不起病的穷苦人诊治,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活菩萨。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义妁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为学习更高的医术,她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
汉武帝生母王太后染上怪病,宫中御医束手无策,郑无空被召入宫为太后诊治,义妁随行。
在郑无空与几位太医在武帝御前会诊时,义妁大胆提出了一种可能,郑无空十分支持,但几位太医都觉得很荒谬。
义妁的“冒言”引来了武帝的兴趣,在得知义妁的经历之后,武帝同意按照义妁的诊断被太后施治,最后太后的病情果然大为好转,义妁因此被特许入太医院,专为宫中女眷看病。
在太医院中,义妁接触到了不少生父的同僚,也从他们口中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愈发坚定了她为父亲洗刷冤屈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