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页

洪承畴听到这话大喜过望,扶着李植的肩膀说道:“兴国伯深明大义,当真是国家栋梁。”

他转身朝其他将领一挥手,大声说道:“诸位这就回去整军,明日一早我大军尽出,攻打东奴的营寨!”

诸将大声唱诺,各自退出了大帐。

李植也离开了,带领几个团长往自己的营寨中骑去。

骑到半路,郑开成说道:“伯爷,洪承畴分明是把我们当苦主来用,攻坚要我们上,争功让我们下。这算什么?”

李老四也疑惑说道:“东家,洪承畴如此对待我们,东家怎么不据理力争?实在不行,我们便回天津去,不打了!”

李植笑道:“这不是洪承畴的主意,这是上面人的意思。我看洪承畴十分听从上面人,不会轻易改弦更张。如果我们现在和洪承畴吵起来,到时候弄个将帅不和,这场决战出了一点茬漏就是我们的责任。”

郑开成问道:“伯爷的意思是?”

李植笑道:“洪承畴仗着他有四万兵马,不把两万人的鞑子营寨放在眼里。他却不知道,鞑子把我们在青山口筑的营寨都学去了,以火器守寨,这营寨不是那么好攻打的。既然洪承畴怕我们上去抢功,就让他们在前面吃些苦头,见识见识什么叫热武器吧。”

钟峰听到这里,哈哈大笑。

郑开成拱手说道:“伯爷高明!”

……

第二天,众军拔寨出征,往东北方向攻去。洪承畴治军谨慎,一路放出无数斥候,仔细侦查周围的情况,花了三天才走到鞑子扎营的笔架山。

到了笔架山,四万明军气势如虹,把鞑子的营寨团团围住。李植的一万五千兵马守在后路,作为殿军督战。

李植骑马立在中军,拿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鞑子营寨。

鞑子的营寨建在一个凸起的小丘上。那小丘不高,营寨的寨脚下面是一个缓坡。缓坡三、四米落差、四十多米长。整个营寨随着小丘的地形而建,成圆形,周长大概有五、六里。营寨外面挖了四道深深的壕沟,那些壕沟都有一丈宽,难以逾越。营寨的南面有一条小河,河水流进护寨的壕沟里,把那些壕沟变成了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