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太祚接着讲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是山城防御组群,与第一套的山城联联线最大的区别,一个是连防线,一个是防御组群。
高句丽的辽东,拥有许许多多的山城,有大型的也有中型的,还有一些小型山城。大型山城多分布在辽河以东不甚远的沿河一线,即在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地带。正因为周边是平原,依靠农业发展,才能发展极大,容纳大量人口等。
而中型山城,则多在离辽河较远的较大河流的河谷孔道,位居第二线。
至于小型山城,则多分布在大中型山城的周围。
从东晋到唐初,高句丽占据辽东二百余年,漫长的控制期内,不断的完善这些山城。到如今,北自扶余城,南至海,千里有余。
渊太祚提出的第二套长城修建方案,其实就是按照现有的山城分布情况,以大型山城为主,辅以中小型山城,让它们之间互相配合,构成整个南北千里防线上的一个个的防御组群。
在这个方案里,不再是修城墙,而是修城堡。
填补现在防御线上的空缺漏洞,增修城堡,重点打造辽东、扶余、安市、卑沙等几个山城防御组群。
“臣赞同这个方案。”乙支文德对第二个方案更满意。
“在辽河东岸建长城,距山城太远,不利退守。更何况,战绩从无必在边界之理,而凭险固守才是上策。我们应当按这第二套方案,打造山城防御群,重山城堡垒,而不是修更多的城墙。”
“我们应当南以安市城为主,北以新城为主,此皆险关难渡,交通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固我们增修堡垒烽堠,以扼守此道。只要这几条通往腹地的要道不失,再有辽东、扶余等大城坚守,则可保防线不失。”
乙支文德提出以新城、安市、辽东、扶余等九大山城为中心城,再以大黑山山城、石台子山城等一些中等山城为卫城,然后与周边的烽堠、堡寨相连,再增修一些土墙等,组成一个个的纵深山城防御组群。
变单薄的防线,为更坚固的点状防御群。
九大山城防御组群,再依托后面那连绵的群山和河流,就构成整个千里防线。
“大王,如果采用第二套方案,我们无须修长里长城,而只要围绕九大山城,增修一些堡垒烽堠土墙就好。臣以为,这个方案,只需要二十万劳役,五年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