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7页

如今,三大集团将张超推上了那个位置。

“关于翰林院,其实我这几天想了想,内阁负责制后,翰林院没有了批红之权,但也不能因此闲置。我是这样想的,将贵族院的六科封驳之权,转到翰林院。以后内阁执政、翰林院封驳、议会立法和监督、审核财政预算。”

张超笑着对房玄龄道,“翰林院既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也握有封驳之权,平衡内阁,任重道远啊。房公你经验丰富,威望着著,新朝也需要你这样的重臣。”

内阁掌决策和行政大权,而翰林院改握封驳权,这个平衡还是需要的。把封驳权从议会转移过来,也是如今议会权柄不断的上升。

以后正常的程序是内阁握有决策和行政权,而翰林院拥有行政事务的审议封驳权,议会拥有的是财政预算通过权,皇帝拥有否决权。但如果皇帝不特别针对提出,则视为默认通过。

“我确实是想回乡了。”房玄龄感叹着道。

“当初我与房公说过,你将为相三十年。自武德六年到如今,你为相不过十六年,你还得为我担任起码十四年的宰相呢。”张超笑着道。

翰林院如果握有封驳之权,那就相当于过去的门下省,翰林院长,自然也相当于宰相。

房玄龄也想到当年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前,张超曾经跟他说的天命,那时张超跟他说太上皇有天命,当成为大唐皇帝。后来又说他会成为宰相,而且是三十年宰相。

现在算算,这些年他一直在中枢,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再到内阁次相再到现在的翰林院长,可算时间,确实也才第十五个年头。

“你当年就算出来自己能当皇帝吗?”房玄龄问。

张超笑笑。

“其实天命这些东西我是不信的,但我相信民心人望。当年,太上皇与建成争储,人心在太上皇。”

房玄龄却是半信半疑,他总觉得张超就是那个知天命之人。特别是现在回头想想张超这二十年来走过的路说过的话,第一步都似乎大有深意。

“如果皇帝肯放下些权力,你真的不会取而代之吗?”

“当皇帝有什么好的,我现在只是摄政,可这段时间以来,我就已经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天困在这京城之中,是开不完的会,处置不完的奏章。只是时也势也,我也是被时势推到这个位置的,有的时候,上来了就下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