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页

美梦终有醒时,6月28日,星期天,正午刚过,当双方的宴会还在进行之际,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副官接到电话后面容顿时紧张起来,他随即告诉人们,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的消息。

欢快的音乐声戛然而止,所有人莫不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

不多会儿,军舰的广播中传出命令:“下半旗,舰旗与舰艉旗都下半旗,主桅上悬挂奥匈帝国国旗!”

人们遂已明白,这不是噩梦,而是残酷的现实。

这天,威廉二世匆匆离开“霍亨佐伦”号上岸,他情绪激动,当晚便取消了其他安排,离开了基尔准备前往维也纳。英国访问舰队也不便久留,也只能匆匆取消了别的计划准备提前回国。

在英国舰队离开基尔港后,瓦伦德爵士给德国舰队发了一封电报:

“曾为友者永为友!”

第133章 皇帝的决心(上)

微微晃动的船舱里,夏树盯着桌面上的台历走了一会儿神。

眼前这一页的日历上印着“1914年7月17日,星期五。”

欧战尚未爆发,在后世的历史学者眼中,欧战此时还有避免的机会——只要德国不给予奥匈帝国明确的支持,劝说维也纳放弃吞并塞尔维亚的企图,或是在各大国之间全力斡旋,一切都还来得及。

历史学家的推论往往建立在对历史事务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他们未必真正懂得国家政治,并且,他们看到的是已经揭开了迷雾的历史,他们可以无责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身处那段历史之中的人们,所见、所闻以及所处的立场、所面临的顾虑都是截然不同的,真正有远见的毕竟是少数。

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一再退让,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满足于现状。战争的根源便在于人类无止尽的贪欲。

从台历上回过神,夏树用手指揉了揉太阳穴,此刻他并不在舰队旗舰或海军基地的陆上司令部内,而是身处皇家游艇“霍亨索伦”号上,作为皇室家族的一员在北海消暑。

此时,整个海军——确切地说是整个德国,都在心照不宣地进行着战争准备。虽然德国皇帝、帝国首相、军队首脑从未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支持战争,但奥匈帝国借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吞并塞尔维亚的意图路人皆知,俄国人又是塞尔维亚的坚定支持者和盟友国家,一场由巴尔干冲突引发的欧洲大战看起来已经是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