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页

尽管阵地一线的堑壕遭到法军骑兵的突破,但德军机枪以每隔百米一挺的密度部署,择优势地形而起到战术支撑点的作用,而此时阵地后方的德军野战炮兵反应速度也很快,他们迅速装上榴霰弹,压低炮口向法军骑兵射击。

在德军机枪和野战炮的猛烈压制下,刚刚找到一点感觉的法军骑兵顿时蒙受巨大的伤亡,同伴和马匹的尸骸堆积成片,后续骑兵的推进速度受到了极大的迟滞。在机枪、大炮和训练有素的步枪手面前,失去速度的骑兵很快失去了生命。就这样,德军步兵们硬生生地将这波骑兵冲击遏制住了,落马的骑兵越来越多,终于在一声尖锐的哨声之后,残存的数十名骑兵调头撤退了。

这天上午的战斗是分散的、序幕性的,那么到了下午,阿登山区的战斗就在硝烟中全面开打了。在维尔通和坦蒂尼,在罗西尼奥尔和讷夫夏托,在各个战场上,炮声隆隆,枪声密布,法国军队试图用进攻击垮对手,他们突破了一部分德军先遣部队的防线,但代价是惨重的。在罗西尼奥尔,法国第三殖民师的阿尔及利亚人端着刺刀一次次冲向对手,等到他们占领德军阵地时,全师只剩四百多人,不仅无力继续进攻,原地防守都成问题。

及至黄昏,法军锐气已失的迹象愈发明显,而威廉皇储指挥的普鲁士军团部署齐整、战力完好,各师时刻等待着反击号角的吹响,而就在同一天,法国军队在萨尔布尔和莫朗日两地也向鲁普雷希特指挥的巴伐利亚军团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失败。萨尔布尔和莫朗日的胜利让鲁普雷希特抓住了反击的最佳时机,巴伐利亚士兵一个个士气高昂、如狼似虎,在凌厉的炮火支援下,他们如同永不疲倦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向法军阵地,疲惫不堪的法国军队很快就被击退,梅斯的陷落让他们失去了侧翼的掩护,试图收复阿尔萨斯的法国军队开始了全线撤退,士气倍受打击……

既然法军主力已经扑了上来,那么最好别让他们又撤回到原先的防线去——在德国第5军团指挥部,将领及参谋幕僚们对眼下的形势有着一致的判断。夜幕降临之时,除了列作机动预备部队的1师又5个旅,威廉皇储的5个主力兵团和2个骑兵师在阿登山区南部全面投入反击。炮焰在黑暗中闪动,炮弹在呼啸,在爆炸,弹片横飞,无时或息,法军阵地到处尸体枕藉。炮击连续不断,但只要一停,人们就听到森林里伤员的一片哀嚎,不断有人在重压之下精神失常。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直到临战前的最后时刻,法国第3集团军的吕夫将军才发现原来归属于他的约五万之众的三个后备师已不属于他了——为了对付鲁普雷希特可能的进攻,霞飞不声不响地抽走了这三个师,把它们和从其他方面凑拢来的四个后备师一起专门组成一个洛林军。这是最后时刻重新所作的部署之一,直接的后果是削弱了吕夫的兵力,使七个师在关键时刻没有发挥作用。吕夫后来一直说,这五万人,他已作了部署,维尔通一战,要是这些兵力在手边,他是可以打赢的。总司令部的一个参谋在作战时来到他的司令部,吕夫大发雷霆,他说:“你们总司令部的人从来不看我们送去的报告。你们象敌人袋子里的牡蛎一样愚昧无知……告诉总司令,他指挥作战,比起1870年来还要差——他根本什么都看不见——什么地方都不行。”

很显然,这些话绝不是住在奥林匹斯山的众神所欢迎的,霞飞和随从们这些众神总是喜欢把责任归咎于指挥官和士兵的无能,吕夫就是被归咎者之一。

在地势复杂的阿登山区,德法军队一夜苦战,高下已分。扎实的、按部就班的训练战胜了勇气。法国在阿登山区的两支部队都在撤退,第三集团军在向凡尔登退却,第四集团军在撤往斯特内和色当,而德国的第5、第6军团齐头并进,在两位王室指挥官的率领下朝着马斯河飞奔而去。

第93章 血路

从隆维到马斯河畔,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

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威廉皇储指挥的德国第5军团成功击退了当面的法国第3集团军,全面反击于第二天即8月22日吹响号角。除了留下一部分人马包围隆维和蒙梅迪这两座坚固的法军要塞,该军团的主力部队势不可挡地碾过法军战线,顺着由高而低的山势滚滚涌向马斯河。

临近中午,德国第6兵团的一支先遣部队抵达了一个名叫奥瓦尔的地方。马斯河的一条支流从这里经过,在5公里之外汇入马斯河。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经过好几个小时的跋涉,期间打打停停,徒步行军的德军官兵们已是身疲力竭,可不等他们停下来洗把脸、喝口水,河对岸突然打来一阵炮火,炮弹如疾风骤雨般落下,打得这些不久前还撵着法军败兵穷追猛击的德国步兵晕头转向,毫无脾气。

经过了十多分钟的轰击,炮声停息,奥瓦尔已然成为数百名德军将士的葬身之地。这些阵亡者姿势各异、表情惊恐,有的靠坐在墙角,有的斜躺在路边,仿佛是在稍作休息,一会儿还要继续赶路……

此时法军已全线撤退,甚至出现了崩溃的迹象,自己的部队却在这么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挨了莫名其妙的闷棍,德军指挥官大为光火,他一面派遣通讯员去团部求援,一面派出“尖刀排”渡河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