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页

赵祯可没想到唐奕会说“有”。

“把使团变为常设使官,常期互驻两国国都。在本朝设立专门对外交涉的官员,定期相互通报政令、军调等等重大事宜。并回答外使关于朝廷事务的疑问。”

好吧,

驻外使馆、大使,再加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

大宋也不是没有对外使馆,更有驿官专门负责接待辽使。但这种馆驿与其说是官方机构,倒不如说是国宾馆。只负责接待信宿,还有陪吃陪玩。跟后世的大使馆的官方公用根本没法比。要不然,辽朝也不用一年派好几波使团来了。

这个时代国与国间的外交,还停留在礼上往来的阶段。

所以,唐奕直接就跟赵祯提意,也别来回跑浪费路费了,直接住下不就得了?有什么事儿直接叫到福宁殿去商量,那多省事儿?

第191章 得寸进尺

唐奕提出两国互建使馆,常期驻使的建议,赵祯一琢磨,还真可行。先不说通不通告政令,这还有待商榷,但光是一波一波的使团耗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要知道,辽使来宋,接待的费用可是不低,一切都按最高规格配给用度。即使财政吃紧,也得勉强装大头,总不能在辽朝面前坠了面子。

而且,辽使来一次,大宋就得回访一次,这个费用更高。什么天朝仪驾,随行官员兵士,方方面面,都得要钱。

如果真的驻使,传信只需路驿即可,这得省多少钱啊!

赵祯心说,唐子浩这歪主意就是多,有时候还真能顶大用。

唐奕一看赵祯眉头渐展,知道这关是过了,只要皇帝不打观澜商合的主意,一切都好说!

见天色也不早了,唐奕躬身请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