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页

徐中华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哼了一声,指着他大叫道:“徐开宏,你还嘴硬?你让徐坤干的好事……你……你是不是不把我折腾下台你心里不舒服啊?”

那天发生在山城区的事情,尽管徐中华没有亲自在场,可这里面的事情没有比他再清楚的了。当时可是自己接了省厅康厅长的电话之后,亲自给李奋进做的安排,让李奋进照顾一下蒋秀山。

可谁知道,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和自己打招呼的初衷相反,据说还是市委赵书记和方市长亲自去处理的。

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自己的思想没有跟上市委主要领导的步伐。

市委两位主要领导都没有照顾老干部的意思,自己却打了电话让李奋进照顾蒋秀山的情绪,这就说明在这个事情上面,自己没有摸清楚内情。如果市委赵书记知道自己曾经打过这么一个电话会怎么想呢?

所以,当时在听到李奋进的汇报之后,徐中华心中就大吃了一惊,马上就开始关注这个杨小年到底是什么人。身为体制内的人,要是连这点自觉性都没有,他根本就在体制内混不下去。

这些天山城区刘长虹和蒋小明这个案子的审理,他也一直都在关注。眼看着蒋秀山毫无招架之力的被病退,徐中华也不由为自己当时陷入不深而庆幸不已。

赵书记来了枣园市之后,下面各委办局的班子成员还没有调整过呢。徐中华和原来山城区的书记薛占奎一样,都是老书记一条线上的人。赵良栋来到枣园市快半年的时间了,他还没有和市委一把手取得任何私人之间的“友谊”,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再这样下去,自己屁股底下的位置都不稳。

人生,自己不能做主的事情很多,但最不可让自己做主选择,而又对自己一辈子影响最深刻的事情,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父母,二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领导。

一提起下属和上司的关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庸俗化。认为下属和上司搞关系,就是巧言令色、溜须拍马、结党营私,是为人不齿、见不得光的事。其实,下属和上司本身就是一种很深奥的社会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你想搞不想搞的问题,你所能选择的,只能是如何把它搞得更好。

下属和上司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四种:共事、共求、共创、共享。

第一个层次,共事。也就是说,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完全是工作上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八小时之内,上司派活,下属干活。八小时以外,各回各的家,互不相干。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下,上司对下属往往用称职和不称职来评价,下属对上司一般用可敬不可敬来形容。

第二个层次,共求。说白一点就是上司和下属有共同的追求。这个追求包括工作上的追求,人生上的追求,或其他方面的追求。有了共同追求,上司和下属自然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在共事的基础上,可以一起谋一些事。如果上司和下属有了共同的追求,工作关系就会更进一步。上司会把下属视为贴己,下属会把上司看作知音,相互支持共谋前程。这种关系下,上司对下属会用可重用和不可重用来衡量,下属对上司则会用可信赖不可信赖来比较。

第三个层次,共创。共创什么呢?当然是共创大业。如果说第二个层次关系上,上司对下属是任用,那么到了这个层次,上司对下属就是依靠了。如果说第二个层次关系上,上司重用的是下属的才,那么到了这个层次,上司依靠的就是下属的德了。处于这个层次的上司和下属,基本上没有了上下级的严格分别。上司对下属是绝对信任,言听计从;下属对上司是无比忠诚,肝胆相照。两人可谓是同进退、共荣辱。这种关系下,上司对下属会用可依靠不可依靠来检验,下属对上司则会用可追随不可追随来度量。

达到了第三层,自然就会引出第四个层次——共享。共享什么?共享“蛋糕”,甚至共享切“蛋糕”的“刀子”。这个时候,上司和下属之间通达权变,不分你我。只要你的上司坐在那把椅子上面,你干什么基本上都是安然无虞的了。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处在哪一种位置上,下属和上司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巧言令色、溜须拍马,那种关系很肤浅。靠吃喝送礼形成的那种庸俗的关系也有,甚至很盛行,但这种关系的层次永远高不了,最多比第一个层次稍高一点。而要达到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层关系,则须用心、用情、用才、用德、用智,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