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张妍可比你好多了,秀外慧中,温柔善良!”我两句话就把杨婷比下去了。
杨婷正要反驳我两句,孙董赶紧插话进来,“不要聊天了,赶紧干正事,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呢!”
我点了点头,回到座位上,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下午我和杨婷又仔细的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实跟上次一样关键还是在于运算,用普通的方法还是做不出来!”孙董言简意赅的总结了她们下午的成果。
“所以,我们觉得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重新建模,一个是对模型进行优化降低运算的复杂度!”杨婷补充说。
我听了她们俩的话,想了想,说:“老周说上次那种分布计算的方式确定不能用,要重新建模我觉得难度很大,而且也很难保证到最后不会遇到运算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可以考虑优化模型!这样,你们俩在网上搜索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思路,我研究一下如何优化!”
stafenie的优化程序如果有参数拟合的部分,肯定是可以对模型进行优化的,但是偏偏这部分她有没写完。
我到网上去看优化程序有没有出新的版本,结果在页面上除了看到消息说stafenie代表的美国队已经进决赛了,其他丝毫没有进展。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自己了。
我试着从stafenie的代码中去理解她实现参数拟合的思路,发现这部分代码比想像中的要复杂的多。
一个晚上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模型优化丝毫没有进展。整个实验室的气氛紧张而又沉闷,大家都清楚这道坎要是跨不过去,得奖根本就是奢望。
第二天,也是在郁闷中度过,模型还是原地踏步,我还在继续研究stafenie的代码。杨婷和孙董都变得有点焦躁,三石成了牺牲品每次送饭来都会被杨婷骂。杨婷去打听了一下其余几个组,情况更糟糕,基本都没有什么成熟的思路。
第三天,离比赛结束时间只剩二十四个小时了,我们卡在这个问题上动弹不得。
我当机立断叫孙董和杨婷先准备论文,有多少写多少,总比最后交白卷的好。我又上stafenie的网站希望有所收获。
我在网站上东游西逛,发现了几篇stafenie以前参加数模比赛的论文。我如获至宝,下载下来仔细研读。
我发现stafenie以前建模的时候,经常使用了参数拟合的工具叫sler,是一个俄国人开发的。我后来在bbs上看到stafenie发的一篇帖子,说sler这个工具非常难用,没几个人会用这个工具,也不怎么为人所知,所以stafenie说要开发出一个比sler易用的参数拟合工具。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stafenie开发参数拟合的模块很又可能是沿袭sler的思路,只要能找到sler的源代码,一切可能就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