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0页

韩艺笑道:“在我大唐还是有许多不为五米折腰的君子,朝廷不能让官员去考核这些,因为官员还是要顾忌人情世故的,应该从民间挑选出一些品格高尚,有名望,受人尊敬的名士前去各地考核。这些人必须一生中的都是没有污点,至少在道德上是没有污点的,而且随机分配,这样可以防止腐败的发生。”

李治嗯了一声,道:“这倒是一个好法子。”话虽如此,他的计划完全给韩艺大乱了,心里也没有底,目光扫视群臣,见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于是朗声道:“特派使说得不错,兴科举事关重大,不能过于激进,但慎重考虑,尔等回去之后,多想想,朕也得好生考虑一下。”

“陛下圣明。”

群臣齐声喊道。

第896章 退一步开阔天空

李治自始至终都未说出这一道奏章是谁上的,但是如今看来,也不像是韩艺上的,但大臣们都无暇思考这事,他们更多的是思考的科举,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在思考这科举该如何改革,而是在思考兴科举会给他们带来的利弊。因此退朝之后,大臣们都是在议论纷纷。

如果从中国整个历史上来看,科举的出现,那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就封建体质而言,要么就是九品中正制,要么你就科举,没有第三个选项。

但是如今是唐初,科考是隋朝才出现的,大家还都深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因此对于科考,朝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也是比较合理的,科目很多,而且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赋就是需要思想的开放,唐诗的璀璨,跟唐朝的科考也有莫大的关系,直到明朝的八股文,才将科举视为思想禁锢的工具,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李治虽然没有就此下以定论,但是他现在摆明要兴科举,要打破士族对于权力中心的垄断,问题是山东士族竟然全部支持科举,再加上民意也是如此,很多大臣也都明白,皇帝现在要改革,科举就是试金石,这是不可阻挡的,他们的思考渐渐从利弊转到如何让科举变得对自己有利。

其实兴科举,也符合韩艺的利益,因他也想借着科举,将自己的贤者六学发扬光大,没有什么比科举更适合推崇贤者六学了,因此他建议是更改科举的内容。

……

早朝过后,四大家族的人齐聚王家。

“看来韩艺已经洞悉了我们的用意。”

崔义玄面色凝重道。

王福畴道:“若是考儒、道二经,咱们四大家族全部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若是考策问,这就需要临场发挥了,从而削弱我们四大家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