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踌躇了下,最终决定实话实说:“我不是南加大的学生,哈灵顿先生,我只是来旁听的。我是个演员,刚入行的小演员,虽然在高中演过一系列的舞台剧,但那和电影电视始终有区别,所以在饰演了个角色后我就来这里想要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
哈灵顿越发的惊讶,同时还带着一丝欣赏,最后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跟上。
“你总结得很不错,肖恩,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只是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将角色的感情角色的世界传递给观众。”在不远处林荫道的一条长椅上坐下后,哈灵顿随即说了起来,“这个世界没有一层不变的事情,很多东西都和社会变化一样呈螺旋状上升状态,表演的技巧也是如此。也许在五、六十年代之前,技巧派和方法派分得很清楚,但是现在它们已经开始不分彼此了。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到今年为止她已经获得了十次奥斯提名,其中8次是最佳女主角,你认为是什么让她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青睐?”
“我看过《苏菲的选择》和《廊桥遗梦》,她的确是位伟大的演员,”肖恩回忆的说道,“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形象,一个愁苦脆弱,一个温婉坚强。”
“如果你有心去了解就会知道,斯特里普有时候为了一个角色可以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揣摩去设计她的方方面面,如果涉及到真实人物,她还会竭力去模仿对方的口音和小动作,这些都在技术派范围内。可一旦开始了拍摄,她又会全身心的投入,达到斯特拉斯伯格的人戏合一,这又属于方法派的范畴。”哈灵顿点了点头,“所以我始终提倡,没有最好的演技,只有最合适的演技。只要能在银幕上将情绪传递给观众,感染他们!打动他们!那就是出色的演员!”
说到这里他再次重复了肖恩之前的话:“就像你刚才所总结的那样,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只是手段,想要成为一位出色甚至伟大的演员,需要做很多事情,但分清楚目的和手段,明白主次懂得取舍,是首先要做到的。”
然后,哈灵顿看了看时间,站了起来:“好了,我还有事,今天就暂时到这里吧。”
“我以后能私下里向你请教问题吗,哈灵顿先生?”肖恩忙问。
“哦,当然,你很聪明,思维很敏捷,我很高兴能和你这样的年轻人多交流。”哈灵顿笑了笑,“即使不代课了,你也可以过来找我,不过只有这一个月的时间,等过了新年我就要回英国去了,我是英国人。”
“谢谢你,哈灵顿先生。”肖恩紧紧握住了拳头。
第二十六章 仍需努力
肖恩在这堂课上收获很多,而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分清楚了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如果一味沉浸在那种表现方式最好上面,那么很容易本末倒置,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分清楚了这两点,就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
当然,这也只是一步罢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能表现出自己特点的演技这就不说了,关键在自己身上,但想要尽可能的完美的将角色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就没那么容易。这个除了自己要努力,还需要导演、摄影师、灯光师等等一系列人的配合,如果导演总是不给近景,摄影师总是角度偏上几度,灯光师总是将灯打得亮点或暗点,那么演技再好都会在银幕上打个折扣。
尽管这只是极端情况,但也足以说明团队的重要性,所以在抽时间去请教哈灵顿先生外,肖恩也没少参加各种派对,想办法结识更多的人以及寻求更多的机会。
“嘿,戴克斯,我刚才看到你在那边,怎么现在跑这里了。”随着声音传来,拿着啤酒瓶正在聊天的中年男人抬起头来,然后脸色变了变。
“该死,艾瑞克,早知道你在这里,我就不来了。”他虽然抱怨的说着,却没有厌恶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