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页

残明[校对版] 半渡 1778 字 2022-10-22

田见秀、袁宗第和张鼐当初都是大顺军的大将,现在却没有多少人马,所以没有自己单干的资本,都同意加入楚军,李过和高一功更不用说了,唯一有些犹豫的就是刘体纯。

刘体纯和他的弟弟刘体统,手下一共有四万多人,披甲战兵超过一万五千人,实力仅次于李过,和高一功不相上下,他们如果要走,可能比刘芳亮、党守素混得更好。

但是,刘体纯兄弟不愿离开忠贞营,大家兄弟一场,多年来互相照应,跟着李过和高一功,心里更踏实。

李过也想留下这支部队,就带着刘体纯一起,再次找到汪克凡商量,能不能适当扩大编制,把这四万人留下来。

汪克凡反复考虑,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把刘体纯的人马编成楚军的地方部队。

“去湖北怎么样?二虎可以加入楚军,但编制上另成一营,主要靠你们自己筹措粮饷,从鞑子手里抢地盘。”

“行啊,去哪都是打鞑子,襄阳和荆州都是好地方。”刘体纯答应的很痛快,江北是大顺军的老根据地,唯一的缺点就是距离武昌府太近,孔有德不会任由湖北后方被明军占领,免不了一场恶战。

只要能顶住孔有德的进攻,在江北站稳脚跟,将来的前途应该很不错。

第二十二章 三三制

打败孔有德和勒克德浑之后,在隆武四年的秋天,楚军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但招募的新兵成倍增加,还收编了忠贞营和湖南官军中的精锐,兵力从三万多人迅速扩充到八万多人,并稳步向十万大关前进。

随着楚军的不断壮大,原有的编制已经无法适应需要,经过大家讨论,楚军从上到下开始调整组织架构。

江南作战,没有水师不行,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师也是汪克凡等人长期的愿望,如今条件成熟,就立刻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衡阳建起了一座船厂,一座水师营。

船厂的初期规模不算太大,杂役工匠共计七百余人,主要来自广东等地,除了向朝廷讨要来的,核心的技术骨干大多自行招募。

造船是一项技术活,楚勋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招募合格的工匠,几乎把沿海地区经验丰富的工匠都过了一遍,反复搜罗之下才请来了三百多人,除了实在不愿来湖广的,能请来的都请来了。

有了工匠,还得有场地、工具和原料才能造船,场地对楚军来说不是问题,工具和原料也可以通过银子解决,汪克凡一次性投入了五万两白银,并且随时追加后续资金,唯一的要求就是船厂的生产要有计划性,在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水师的需要。

五万两银子只用作基础建设和第一批原料,相对来说很宽裕了,衡阳船厂立刻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船厂,除了广东福建几家底蕴深厚的老字号,在整个南明都数得上号。楚军将领路过衡阳的时候,都会兴致勃勃地前去参观,可是到了船厂一看,才发现他们生产的都是些“小家伙”,没有那种威风凛凛的千料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