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页

残明[校对版] 半渡 2147 字 2022-10-22

唐王朱聿鐭这次来到南京,还担负着协调明军各部统一作战的任务,给汤来贺、万元吉都带有旨意。汤来贺从福建特意赶来,一是接旨,二是和汪克凡碰头开会。

福建最近战事不利,汤来贺作为东征南路军的统帅,心情自然是很郁闷的,楚军却捷报频传,不断攻城略地,接连消灭了好几支清军,更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对汪克凡也有些不满。

他来当这个东征监军,主要任务就是为了收复福建,这是临来之前隆武帝反复交代过的。现在汪克凡擅自改变作战计划,一路打到南京城下,把整个战场的重心都引到了南京,听说隆武帝已经调整东征战略,各种补给兵员都向南京倾斜,福建那边接下去还怎么打?别的不说,如果把焦琏这支生力军投入福建,再加上他带来的这批粮饷军需,汤来贺就有信心拿下泉州这个硬骨头,甚至对福州再发起一波猛攻,现在的福建战局就像两队拔河角力,只要有人帮把手,立刻就会打破僵局,分出胜负。

当然了,汤来贺身为帝党大佬,隆武帝的亲信大臣,不会真的违背隆武帝的旨意,也不会在公事上和汪克凡有意对着干。从他个人的愿望来说,也希望楚军能够创造奇迹,打败强大的济尔哈朗,一举收复南京城。但是作为东征南路军的统帅,汤来贺掌握的情报更为直接,更为全面,对战局的认识程度远远超过焦琏、马吉祥等人,在他看来,楚军想要打败济尔哈朗是根本不可能的,汪克凡的冒险行为已经危害了整个东征战局,收复福建的计划很可能因此功败垂成。

头脑发热!

好大喜功!

不顾大局!

公事上该配合的配合,但是对他的错误也不能姑息包庇。汪克凡为了楚军和他个人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哪怕他权倾朝野,汤来贺也暗下决心,如果楚军在宁镇山区战败,轻易放走了穆里玛和朱马喇,就立刻上疏参他一本。

第一百零三章 纠结和点醒

在隆武朝廷里,汤来贺的地位非常特殊,不但已经内定入阁,而且还被看做最有可能接替何吾驺的下一任内阁首辅人选。

隆武帝能够坐上皇帝宝座,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意外事件。当年多铎率清军南下,弘光帝被俘,继任监国的潞王朱常淓又向清军投降,东林党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才和军阀郑芝龙联手拥立朱聿键为帝。按照封建伦常来说,根本轮不到出身于朱元璋庶子一脉的唐王朱聿键来当这个皇帝(庶子的地位很低的),这也为后来的“唐鲁之争”、“唐桂之争”埋下祸根。

隆武帝那时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亲王,从北方一路逃难而来,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当皇帝,刚上台的时候就是一个傀儡,不会当皇帝,也没有自己的班底,只能重用黄道周等东林党文臣,以及郑氏集团的军阀武将。但是他不甘心只当个傀儡皇帝,上台后就挑选在野的前朝老臣,一口气任命了二十几个内阁大学士,以对抗一家独大的东林党,内阁人数之多,创下了大明历朝历代的记录,何吾驺、郭维经和傅冠等人都是这样进入权力中枢的。

一开始的时候,这一招的确成功了。

随着隆武朝廷的政治中心不断南移,以何吾驺为首的“南党”迅速崛起,东林党魁黄道周殉国后,吕大器等人又挑不起这副重担,加上代表军阀势力的楚勋集团,隆武朝廷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相制约,互相平衡,隆武帝的皇权逐步加强。

但这还不够。

无论何吾驺还是傅冠,乃至于郭维经、文安之、陈子壮等人,都是地位很高的前朝旧臣,资历一个比一个老,名气一个比一个大,隆武帝用着还是不顺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亲自提拔起来的新人总比这些老家伙好用,他一直在大力培养自己的亲信班底,“帝党”随之异军突起,成为隆武朝各个派系中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