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页

孙敬亭点头表示理解,荷兰人的封锁之下,那些中小商人和渔民是不会过来了,不过和记已经有近六万人在岛上,内部已经形成了小的经济圈,可以自行周转。

郑成功在几十年后经营台湾十来年,也不过只有十几二十万人,可能再过几年和记在岛上就有过十万人,已经勉强可视为内地一县的人口规模了。

马车一路驶近基地区,孙敬亭这时指着一大片农田道:“那不是玉米,也不是高粱,是否是甘蔗?”

“正是。”常威含笑道:“今年已经将甘蔗田扩充到万亩以上,明年争取十万亩以上。”

“数量还是少啊。”孙敬亭道:“人力不妨用的再多一些,不足的人力叫宽甸那边设法解决。我们希望甘蔗田能在三年内到达三十万亩以上……这就需要加快脚步了。”

“日本那边也是这么希望的。”常威皱眉道:“那就只能再快些了。”

平户李家早就催促台湾这边赶紧产糖了……甘蔗原本就是福建种植的强项,不过福建多山,平原地带种粮食还不够吃,能种的甘蔗地并不多,产的糖质量好数量在南方各省也多,但多半是自己就消化了,只有极少数能外销。而日本人嗜糖可比大明这边厉害的多。

而日本此时的购买力比国内也要强的多,荷兰人要抢的对日商道也是因为对日贸易的利润极大……李国助知道和记有大规模种植甘蔗榨粮的打算后,也是和日本的大商人通了气,日本人希望能进口大量的白糖,他们有钱,又是相当的嗜粮,在郑氏父子没有击败荷兰人之前,荷兰人在台湾殖民地开始鼓励种植甘蔗榨糖,每年出口到日本最少百万斤,多则数百万斤之多,台糖之名从明末开始就名扬天下了。甲午之后,日本人占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就是把几千个大小榨糖作坊给兼并了,成立台糖公司,员工就有好几万人,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最大利器……

第1168章 接风

白糖这个获利点张瀚开始时有疏忽,居然没有想到!

“甘蔗种是福建弄来的吧?”孙敬亭已经近门口,附近就有好大一片甘蔗种植区域,根据农政司的考核,台湾现有的甘蔗并非良种,杆短而瘦弱,出糖量也低,农政人员在福建考察多时,选了几样上好良种过来,有良种,加上台湾的气候可谓是全球最适合种甘蔗的地方,想不高产也难。

“正是福建良种。”下车伊台,孙敬亭几乎没有几句闲话,足见风采,不仅同车的常威敬服,同行的李平之和李守信等人也是心有所感,果然军司高层没有白给的,孙政事远非普通官员可比。

“要采样分析。”孙敬亭只是半个内行,所以不说具体的东西,只是说道:“各品种样田要把数值具体化,这样农政司高层分析时也可以有的放矢。”

“这个自然。”常威笑道:“孝征兄请放心。”

孙敬亭自失一笑,看看左右,说道:“时近正午,大伙都又累又饿了吧。偏我是这种毛病,到了新地方就情不自禁的要多嘴饶舌,大家先一起吃饭,然后我听各部门具体的汇报……”

这也是必然之事,其实孙敬亭这一次南下,身边军令各司的中层官员就带了二十多位,还有一百多位各层级的官吏跟随,对接各部门的业务都没有问题,此次前来,一则是张瀚有意叫孙敬亭在内的人员来实地看看,知道台海是怎么回事。二来也是帮着台湾这边尽可能的多解决一些问题,免得分司到了总司之后再继续扯皮……张瀚对台湾方面的支持是没有保留的,但他不是三头六臂,而且和记现在真的是家大业大,各处的事情是千头万绪,没有下面的鼎力支持光凭张瀚一个人是铺排不开的……这一次安排的也妙,跟孙敬亭一起南下的多半是曾经说怪话的军司中层和下层官吏们,他们既然废话多,牢骚也多,那不妨就跟着孙敬亭一起南下来看看……这一下他们可是真的开眼,一路上受的苦当然也是够多了,光是一个韩老六就在船中吐的要跳海,矿工出身的车轴汉子什么苦没吃过,就是在海上差点就自己寻死了,如此方知海上和记人员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