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青铜盉有兴趣的人并不多,但是竞价却颇为激烈,很跨就攀升到了六十万了。
老肖见宋喜才和于飞两人看了半天,本来以为他们是会出手的,但是结果这两个人连一次价都没有出,好像是看出了青铜盉有问题一样,不由多看了他们两眼。只是无论是宋喜才还是于飞都不像是鉴定水平很高的主,特别是于飞,年纪那么轻,而且竟然连个放大镜都没有带,实在太业余了。
好在虽然他们没有出手,现场的冤大头还是多的很。最终,这个青铜盉以一百二十万的价格被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买走了。
也许有人会说,组织方这样出售赝品不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吗?
其实这种事细细分析起来并不需要担心。首先,这是一次私下的交易,很多人把古玩买了回去很少公开示人,这就减少了被看破的机会。其次,交易会即便出售赝品也是高仿,水平一般的人根本看不出来。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这个青铜盉使用古法陶范的方法,而没有加入石英砂,那么于飞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了。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收藏者很执拗,他们请鉴定专家给自己“掌掌眼”并不是让鉴定专家判定真伪,而只是想听鉴定专家附和的言论,如果鉴定专家说看不准,或者看假,他们非但不会相信,反而会不开心,认为鉴定专家的水平不行。所以鉴定专家在帮别人鉴定的时候一般都有些保留,不会把话说得太满,除非是关系到了。
因此,虽然这样的交易会已经组织了多场,但是除了个别情况之外,还没有被人拆穿过。
有了这个发现,在接下来的交易中,宋喜才和于飞都谨慎了很多,十多件交易品下来,竟然无一出手,即便于飞没有看出破绽,宋喜才也不愿出高价竞拍。这也许就是第一印象的缘故!不过,虽然宋喜才没有出价,但是十多件交易品竟然没有一件流拍。
当然,现场的人都知道,这些交易不过是个开胃小菜而已,真正的交易还在后面。
“各位来宾,下面即将交易的艺术品可谓大有来头,我相信今天很多人来到这里都是冲着它来的。”老肖语气激动的说道,他的话也很快的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注意,知道正戏要开锣了。
包括于飞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接下来交易的这件古玩到底是慈禧的翡翠西瓜还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单从价值来说,《洛神赋图》要远远高于翡翠西瓜的。
但是要是从知名度来说,翡翠西瓜因为有慈禧太后的“力捧”,又是要高于《洛神赋图》的。
一般来说,一场交易会的艺术品的数量大都不会低于30件,于飞没有想到,这才刚刚拍卖了十多件的古玩,怎么就“出大招”了?
这其实是组织方的策略之一,把翡翠西瓜和《洛神赋图》分开拍卖就是为了用它们来拔高整个交易会所有拍品的价位。
“至于这件艺术品是什么。还是请工作人员拿上来吧。”老肖还是小小的卖了个关子。
很快,一名穿着旗袍的年轻司仪端着一个托盘走了上来,上面放置的是一个卷起来的卷轴,想来应该是《洛神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