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页

栾明贵也没有生气,而是走到一个较高的台阶上,想站上去,但是年龄大了,腿脚也不太方便,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

于飞连忙上前扶了他一把。栾明贵温和的冲他一笑,说道:“谢谢你,年轻人。”

“栾老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于飞说道。他曾经见过栾明贵一面,对于他的为人也非常佩服。而且刚刚栾明贵并没有像其他专家学者那样上来就指责他,这也让他更生好感。

“我谢谢你可不是因为你扶了老头子一把,而是因为你扶了整个学术界一把!”栾明贵语出惊人。

“啊?”于飞一愣,不知道栾明贵为什么说这样话。

栾明贵叹息了一口气说道:“看看在场的专家们吧,大部分已经年过半百了,在接受新事物新学术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艰难,甚至力不从心。学术研究如果缺乏了想象力的翅膀,就缺乏了方向,这恐怕也是我们研究数日《永乐大典》的下落,却没有任何结论,更没有任何行动的原因之一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多的理论研究和论证,很多时候对于结果的帮助并不大。”

这也是栾明贵数日来的心得之一。

众多专家学者对《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可能性进行了一一论证,但是却一直都没有实施寻找!就拿探查永陵来说,都研讨到使用什么方法了,但却因为各种方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而搁浅!要是早知道会是这样一个局面,栾明贵真的不愿意来。

倒不如像于飞这样,合理的想象,大胆的猜测,这也许就是当今的学术界所最需要的胆识吧。

但是和没有任何根据的瞎猜不同,于飞的猜测是很有几分道理的,这也是他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了解这座寺庙之后才知道的。

“大家看——”栾贵明站在石阶之上,向远处指了一下,所有人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那里就是十三陵!这座寺庙距离十三陵恐怕连半个小时的车程都不到!而且这座寺庙和嘉靖皇帝的永陵隐隐相对。”

“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马上有人反驳道:“皇帝陵寝周围的寺庙多的是,这能代表什么?”

“这位老师不要着急,听我把话说完。”栾明贵不急不躁的说道:“我刚刚翻越了史料,嘉靖皇帝在永陵从选址到修建的过程前后11次视察永陵,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在记录中,多次提到了一处道观!”

“道观在哪里呢?我只看到一座寺庙。”又有人反驳说。

栾明贵并没有搭理他,这种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非常不礼貌。

见栾明贵沉默,那个人有些尴尬,嘀咕了两声就不再说话了。